close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 

    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 

    一旦自己證得無上智慧,如佛一樣的清淨,如佛一樣的普度眾生。 

    就願自己有一個廣大的處所,就像杜甫的詩中所言:「願得廣廈千萬間」一樣,當然,法藏的這個願要比得廣廈千萬間大得多! 

    他願有一個極樂世界,殊勝的國土,讓輪迴於六道諸趣的眾生,不僅僅是含識(思想意識)上得歡顏,而且還要讓六趣中的一切處於苦惱中的眾生,都到我這裏來,都生我佛剎,受到無上的安樂,清淨修行,最終成佛。 

    這個願就是後面所講到的「四十八大願」。 

    用現代話講,不過是「四十八願」的一個總原則。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 

    法藏比丘發的大願,願這個佛國要殊勝得勝過一切佛國,所以才稱他為「大願之王」,道理就在於此。 

    於是世間王佛就把這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種種的佛國。 

    其中有的純粹是淨土,有的就像咱們這個娑婆世界差不多,也有的就是汙土,因為只有三惡道,所有的國土都給法藏比丘看。 

    那就需要很長時間了,經過了千億歲。 

    後來法藏比丘集這「四十八願」又用了五劫的時間。 

    之後他又到佛前向佛說,說什麼呢? 

    用現代的話講就是:通過這五劫的時間的觀看與總結,我的願已經具體化了。 

    所謂具體化的願,就是下面所要講的「四十八願」。 

    我們都知道有「四十八願」,在沒講之前,我想談一個問題: 

    我剛從南方回來的時候,正趕上抗戰日本人投降,那時,就聽到有一些老居士們講: 

    「有個夏某人,他怎麼把這佛的四十八願改成了二十四願了?」 

    對此,梅光羲老居士曾在大經全集本(夏會本)的序中講到了這個問題。 

    大家對這個問題有大的誤解,其中有兩點錯解: 

    一、夏(蓮居)老並沒有放棄「四十八願」而改成「二十四願」,其實早有古人就有放棄「四十八願」而改成「二十四願」的。 

    為什麼呢? 

    因為這部經有五種譯本,其中兩種譯本是「四十八願」;另有一種譯本是「三十六願」;另還有兩種譯本是「二十四願」。 

    此外,有一部《後出阿彌陀佛偈經》也是「二十四願」。 

    因此,說有「二十四願」的經本共有三種。 

    對這些大家都少有所知,所以一聽說「二十四願」就認為是荒謬的,而不知道「二十四願」出現於多種譯本中。 

    「四十八願」只出現於魏譯本和唐譯本中。 

    宋譯本是「三十六願」。 

    所以,在不研究不考證的情況下,有些人說話沒有根據,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你沒有發言權而發言,那就要犯錯誤了。 

    所以,對「二十四願」大有疑議的人犯的就是這個錯誤! 

    六種譯本中,三本是「二十四願」;二種是「四十八願」;一種是「三十六願」。 

    會集時如何來用呢? 

    先師夏老居士認識我的舅父梅老居士,這兩位被尊稱「南梅北夏」的人物,再加上他們共同的老師——慧明老法師(即住廣濟茅棚的慧明法師),他們三位反復推敲得很哪! 

    不是隨便定的。 

    老法師是開悟的人,已經圓寂了,另兩位「南梅北夏」都是大居士,他們一起研究定酌,於是這部新的會集本《無量壽經》成為二十四章,但依然保留了「四十八願」。 

    每一章節中各有幾願,但加起來最後還是這「四十八願」。 

    所以既合了「二十四」又合了「四十八」,於是也跟各種古譯本契合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