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也可以看出,《無量壽經》會集本是極為必要的!
僅是在有幾個願上就有這麼大的差別,是「二十四」還是「四十八」?
再加上「三十六願」那差別就又多了!
要知道,魏譯本中的所謂「四十八願」,其實不夠「四十八願」,因為有重覆的地方。
而所謂的「二十四願」其實也不僅僅只有二十四個願,其中一個願中還包含一兩個願。
以魏譯本為例,其中就有重覆的地方。
比如魏譯本笫二十八願:「若我成佛,國中眾生,讀誦經典,教授演說,若不得勝辯才者,不取正覺。」
意思是說:我要是成了佛,國中菩薩,受持、演說、誦經,如若有不得到智慧者,我不得正覺。
諸菩薩有我國土都能得到智慧辯才。
下面是第二十九願:「若我成佛,國中菩薩有不成就無邊辯才者,不取正覺。」
比較前後這兩願,前者是「勝辯才者」後者是「無邊辯才者」。
只是後者中前者稍微擴充了一點而已。
所以這樣分成兩個願,就使得「四十八願」不足四十八了。
另外,在古譯本中,只有吳譯本中有「國無女人,蓮花化生」願。
都知道極樂世界沒有女人了,都變成了三十二丈夫相了,而且不需要女人,都是蓮花化生,都是蓮花化身,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
這個願出自哪?
只有吳譯本中有。
因此,從這些問題中可以看出來,我們想要把各種譯本中的精華都瞭解了,就必須要把這幾種譯本都看過才成!
在新的夏會本上,既有「二十四」也有「四十八」,不僅避免了重覆,而且對各譯本沒有的重要的願作以相互補充,「國無女人願」就是一個例子。
因此說,公認這部夏會本是彙集了九種本之後的一個善本,是有道理的!
關於譯本的出入處,屬《無量壽經》最大,其他經典在譯本上也存在出入,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翻譯者每個人的譯筆不同,而且古印度文,都是貝葉文,都是零散的一篇一篇的,沒有裝訂成冊。
有可能翻譯時,有的人依據的經文少了一篇或因樹葉殘破,丟了一塊……各種原因都有可能存在。
另外,經文由人輾轉抄寫,也是造成各種譯本不同的原因之一。
但是儘管有這些原因,也不至於像《無量壽經》這樣有這麼大的出處,這也同時表明了此經的特殊性。
說明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肯定不只一次!
這次說法,弟子作了記錄,阿難回憶起來第二次又說,如此,每次說此經的物件不同,這就可能大有出處了。
怎麼證明佛不只一次講過此經呢?
唐譯本的《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就是一個說明,此出自於《大寶積經》中的一段。
這就說明在佛說《大寶積經》的時候又說了一遍《無量壽經》。
只不過在說《大寶積經》時,沒有提到咱們這個世界的「五惡、五痛、五燒」罷了。
因為說《大寶積經》時是個大法會,「無量壽如來會」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沒有全說。
因為《無量壽經》是淨土第一經,所以佛很重視,而多次說,再有人多次譯,這其中便有很大的差別了!
把各種譯本彙集起來的原因也在於此。
這就是我對有些人犯的第一個錯誤認識給予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