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讚》曰:待得金剛信心堅固時,為彌陀心光所攝護,永遠超隔生死海。
信心堅定時,一經攝取不捨,不於六道輪迴,永離生死。
既知如此,何須更言開悟,徒增紛擾哉。
聖人曰:淨土真宗,今生信本願,待於彼土開悟,是我所習。』
這參禪一法,非但要有福報,更要有大的定力,大的智慧才行。
六祖聽了人家誦《金剛經》,就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契入。
要不是福報,那裡能那麼簡單,就剛好聽到,向人化了二十兩銀子,給母親做安家。
不要說人家給不給,這二十兩銀子,現在的人,不要說下半生,一個星期都不過用。
到了黃梅,見了五祖,也是福報大,能逢五祖引導他,使他能明心見性。
所以在五祖的引導下,作了一首人們常常引用的偈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是明心見性的祖師,當然一看就知道,沒有見性,還須要再磨練。
而且普通人依照這個偈子修下去,有大危險,所以馬上擦掉它,以免誤眾生。
五祖再於後,親自教授金剛經,也是說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而悟入,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因而說偈,這才是真正明心見性,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因此授法衣,成為佛法禪宗來漢地的第六代祖師,從此一花開五葉。
禪宗要有明心見性的老師教,而且不可以離開,以便一有境界上來請問。
長老禪師要開悟,不然你講你的境,他聽他的話,不清不楚。
開了悟才能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沒開悟當然就不清楚自己,說是沒有臉。
你有了境界,找了一個沒有臉的長老,請問他,你所現的境界,他不懂。
聽你講的又飛天,又有天女來朝,是他沒有過的,所以就說,你開悟了。
禪門有一句話,就是說這個:「無面長老,手拿冬瓜印,給你印可。」
禪宗是心地法門,所以要以心印心,寫個字,每次寫同一個字,很像確都不一樣。
印章就不一樣,刻好後的印章,就算蓋一千次,每次蓋下去,都是同樣的字。
所以禪宗說心印心,要心心相印,才算是開悟,開的是從釋尊傳下來不變的心印。
禪宗從初祖大迦葉得佛之心印後,在印度一直是單傳,直到漢地六祖後才廣傳。
初祖得法是出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云: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廣。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
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華。捧之上佛。乃至,捨身成座。莊嚴天衣。令坐如來。
爾時如來。坐此寶座。受此蓮華。無說無言。但拈蓮華。入大會中。
八萬四千人天時大眾。皆止默然。於時長老摩訶迦葉。見佛拈華示眾佛事。
即今廓然。破顏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屬摩訶迦葉。』
現在要找一個具一隻眼的都難,不要說明心見性,看到人家打坐浮起來,好!!?
虛雲老和尚時,有一位新參,打坐人浮起來,老和尚馬上指示,這法不合他,換!
處處是難,每一段修行都會遭逢困境和誘惑,都需要有老師從旁觀察及指導。
對現代這麼忙碌的生活步調,這些修行方式無法起大作用,頂多調劑一下身心。
不管在任何的時代,生活再多安逸或是多麼的困難,我們都要想到出離。
因為只有出離這三界,才能免除我們再受輪迴之苦,能脫離流轉之苦。
聖道各門,一方面是師資難尋,另一方面,我們的資質及時間也不許可我們。
我們不再有很多的時間花在修行上,我們有家累,無法如古人一樣幽閒。
就算一個人,還是要付出,以換取生活必須都比古時候的人高出很多。
現在這個時代,只有念佛一法,容易又方便,不妨礙生活,也沒有給自己壓力。
淨土一宗,全仗佛的願力,我們只要信佛之願力,願意往生極樂即可。
不用怕說今天忙了整天,都忘掉要念佛,這樣的話,我往生有困難。
他力的法門就是這樣的殊勝,當我知道本願的救度之時,起一念歡喜願生心。
我的往生事業已成就,以後的念佛不是怕沒念佛不能往生而念。
念佛是因為往生已成,感念佛恩,感謝佛的救度而念的 南無阿彌陀佛。
我忙我沒有時間念佛,不影響佛要救度我的意願,因為誓為救度我的心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