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段
『信心行者,若自然生怒,或犯惡事,遇同朋同侶,而生口論,
必須迴心懺悔,云云者,蓋斷惡修善之意乎?
一向專修之人,唯有一度迴心。
平日不知本願他力之人,因彌陀賜以智慧,覺知「平日之心不得往生」,
乃翻本心相信本願,是為迴心。
若言一切事,必須朝夕迴心,方得果遂往生,
然,人之命終,不待呼吸之間,設若不及迴心,
未住柔和忍辱之前,命已盡,攝取不捨誓願,豈非虛有?』
做了壞事,犯了錯,或是與人發生爭論,發怒等,這是做人修養不過,應該改進。
做錯事要懺悔,要發露懺悔,講出來,讓大家知道我犯的錯是那項,這樣才能改進。
講出來,讓大家知道,這樣下次才不會犯同樣的錯,這樣才會進步。
就像雜草,你不要它長,要把它拔起來,連根拔起來,讓根曬太陽,這樣就不會有。
現在的聖道門道場早晚課後都要念懺悔偈,是這樣說的: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這句偈子是由《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之懺悔業障轉成,原文:
『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
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
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云云。』
普賢菩薩是助釋尊弘法的兩大協士之一,是果後的大菩薩,勸各菩薩的文。
普賢菩薩是代表大行,講的這個懺悔偈,要懺、能懺、所懺都無量,非是我等所能。
我們把這個偈子拿來用,說往昔所造之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心語意之所生。
講的好像很冠冕堂皇,又好像一身是罪,但是到底罪在那裡,又錯在那裡?
不知道錯在那裡,又如何改進,别人也不知道你是有那些缺點,無從注意。
這懺悔是要發露懺悔,把錯的地方、事情,完完全全的無遮掩的表白出來。
這樣做錯事後才會清楚錯在那裡,從起心動念開始起,一一檢討,才知道改進。
做錯事不用追悔,是要檢討,從根本上檢討,是如何的犯錯,這起因在那裡。
菩薩就是追那根由,追到最後知道是因為起心動念的貪、瞋、癡等。
上面那個懺悔文,說的糢糊,到底無始以來的你,你又能記憶幾世?
懺悔就要把所能記得的錯事表露出來,檢討改進,錯在那裡,為什麼會犯錯。
狠狠的給自己一個大巴掌,讓大家都知道你犯那個惡,起個那種心,注意他。
下次再起那個心,動那個念,因為印記還在,不敢犯,慢慢的就沒有那種惡行。
這樣才能真正的改過向善,這樣才能真的進步,世上才能真的出一個完人。
不是在那裡耍嘴皮,我有過,我要改,整天的講,沒有一天改進的,沒用!
這個斷惡修善,是人人本應有的,你能力所及,能做多少就盡力去做。
這和佛要救度我們不相干,佛要救度我們,我們願意那就滿足了。
佛要救度我,我願意領納佛的救度,就是把原來是娑婆的我翻轉成淨土的我。
一個原本是沉迷於娑婆諸惡的罪惡眾生——我,迴心成極樂之眾生——完全的淨。
已經成就往生,已經蒙佛的攝取不捨,已經迴心成極樂之眾,沒有必須一再迴心。
佛已經將他成就的信心賜給予我,我已得佛所賜之金剛信心,不退轉之心。
這個金剛信心不會變,所以不須要一再的發心,一再的迴心,佛不會棄我們。
佛的法身遍一切處,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佛心中,只是我們迷不知道而已。
就如有一禪師到一佛殿拜佛,當時口裡有一口痰,想吐出來,又找不到地方。
又不想走到外面,所以就在大殿上一吐,吐在大殿上。
知事僧就過來,告訴他,他不應該在大殿上吐痰,因為佛殿有佛。
這句話講的有語病,他應該說,大殿上供著佛像很乾淨,不應該弄髒它。
所以這位禪師抓到語病就辨說,法身遍一切處,那裡沒有佛的法身。
我痰在口裡,不能不吐出來,不然你找一處沒有佛的法身處讓我吐痰。
一句話把這位知事僧講得啞口無言,真的沒有一處沒有佛的法身的。
只要我們迴心接受佛的救度,一次就可以了,佛的攝取不捨是永遠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