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反省自己的人,有;想獲得信心的人,無。」
(B)「修正內心的人,有;獲信的人,鮮。」
有很多的西藏僧人,來到漢地傳法,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會是兩地不同之處。
他們會感覺,他們的漢地信眾,都有一個共同點,想要多求一些法,以便早日成為上師。
他們說,我們藏人就有些不同,他們都信佛,他們也都要修行,而他們更注重反省。
說:我們藏人每到年終,都會好好的反省自己,在這一年中,自己的修行如何,
自己是否更精進了,使否脾氣改了些,對於佛法的理解更進一步些,等等的。
西藏是一個佛教國度,幾乎所有的人都信佛,連小孩子剛剛會說話,就會念六字大明咒。
對於修行的精進,是大家的共識,反省自己檢討自己的修行,是他們每一個人所重視的。
西藏人很注重來生,對於死這一件事看得很重,在臨命終時,他們一定要有上師的加持。
他們為了能保證自己臨命終時,有一個親近的金剛上師來加護他,他們有他們的方式。
他們會把整個家族中最優秀的人,選出來要他出家,並且由整個家族來供養他的生活。
這樣的話,這個家族的人有事,這位出家眾就會盡心來加持他,以保證他生到好的地方。
看似很理想的一件事,但是都把命運交到人家手裡,自己沒有保握,而且是完全依賴。
把自己的命運交到別人的手裡,讓人家來掌握你的命運,你認為你對自己負責任嗎?
就算對方是一位可以信任可以尊敬的人,但是你能保證他會活得比你更長久,
或者說你正好外出出事,死了,他沒辦法到你身邊,有很多種的未知,是無常阿!
沒有人可以預知無常何時到臨,而真實的是,無常就常伴我們左右,沒有離開我們。
所以自己的後生一大事,絕對不可以交給他人,甚至是自己的枕邊人,這對自己不負責。
那麼就由自己作主,做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可以吧?是在自己的權利追求自由上可以。
對於自己的後生一大事,如果你不仔細的衡量自己的能力,很大的、絕對的你會自誤。
想想看,一個人生了病,痛了苦了,他的定力還用得上嗎?他還能持咒嗎?念佛嗎?
先師自己就說了,原先他持的是長咒,他自信沒有問題,有一次生病了,沒辦法持咒了。
後來自我檢討,他持的咒太長,一生病,痛苦了,沒辦法專一,所以那長咒就持不了。
這還是一位久修行者,定力很深者,都自認不能,後來改持短咒,以解決此困難。
要用持咒來解決問題,讓自己保持正念,對有修行者可能行得通,但是不是大家都行。
以我來講,我絕對不行,我沒辦法靠我自己的能力,或是得定力,或者解決後生一大事。
人為了面子,或許可以說些謊話,解除一些困境,讓自己不會在大眾面前出醜。
說的謊,或許可以騙過大家,有可能一輩子,但是第一時間,就沒辦法通過自己這一關。
對於後生一大事,尤其騙不得自己,況且騙了自己,這後生一大事仍然還是沒有解決。
無常一到,你還是一樣要面對自己的業,到時候要到那裡,自己都沒辦法做主該當如何?
要對自己負全責 ,不可以輕乎,我們出生的目的,說是酬業,我們也可以藉此機會,
找出如何出離的方法,這樣我們來這一世,才可以說是不虛此行,對得起自己。
蓮如上人的嘆氣是有道理的,人們忙於生活外,有空閒館自己的生死者,就會修行。
修行,修正自己的行為,也可以是修正自己的思維,但是這些功課,有可能對後生無用。
就如截流禪師所說:念佛不求往生,結三世冤。因為把念佛當修功德用,修行也如是。
反省自己,修正自己的思想行為是正確的,但是解討自己,自己的思維是否符合往生,
是否與佛的願力相應,這一點上是否應當加強,是否應當用多一些心思,否則會後悔。
用心修行,思維檢討自己的行為,固然重要,但是後生一大事更是重要,不可以忽略。
放下自我,領納佛的願力,因為唯有佛的願力,能讓我們解決後生一大事,是「信心」。
在對佛的願力不移下,我們才能滿足成就「信心」,佛所賜的「信心」的領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