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云相信願力,心思解救惡人誓願不可思議,却因善人得救之念繞心,
始終懷疑本願,缺乏他力信心,終致受生邊地,殊屬可歎。
信心一經決定,一切依賴彌陀安排,無須自己操心。
如有惡行,愈應仰賴願力,柔和忍辱之心,自然順理而生。
往生無須賢巧,萬事彌陀是賴。
常念佛恩深重,念佛心口自開,無心自然,方是他力。
謂自然另有別義之說,可悲也。』
信心的決定與否,是每位念佛行者一定要確定的大事,不然可能白來這趟。
是善人、是惡人,與得以往生無關,信心決定才是重點,不可以輕忽。
說「善人都可以往生,何況是惡人。」
所說善人,是以自己看自己的那種心態,那種一向認為自己是善人,高人一等。
這種心態的人,持這種念頭的人,心態是貢高我慢,不可一世,要捨的。
以能行善做為自己了不起,把其他無法行善的人看為低一等,高高在上。
其實在佛的心中,我們一切眾生,是完全平等的,是惡眾生,是善眾生。
是環境使你成就善眾生,假如惡環境的逼使,我們還是會無奈的做惡事。
古代印度有一位有錢的夫人,行為端莊,舉止有禮,受到眾人的讚嘆。
她的一位婢女很有智慧,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的,是因為大家的處處順從成就的。
這位婢女為了成就她,所以故意在大家的面前,故意做事出錯,讓她沒有面子。
幾次後,她就大生氣,當場大罵並且責打該位婢女,認為該婢女使她失禮於人。
這一生氣、痛打婢女,使她原來的名聲一下掃地,不再是端莊有禮的貴婦。
事後這位婢女告訴主人原因,女主人因而更加關注自己的起心動念。
一直把自己當成是善人,容易因此起自傲的心裡,而忽略了佛的救度。
他們如果還知道要念佛,臨命終時又逢善知識的開導,念佛亦得往生。
比起如是等善人,念佛行者,自知自身是罪惡凡夫,曾無一善。
乃因蒙佛願力的救度,得佛所賜之信心,因此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都是佛要救度的眾生,那種一直自以為是,自己能為善,自己可以念佛。
不以佛的願力為依歸,但臨命終時因善知識教,都得以往生,何況全依佛願。
自知自己是生死罪惡凡夫,非佛願之救度無法出離,故全心依靠佛之願力,
而因此蒙佛之攝取不捨者,豈有不生之理,佛願全顯於此念佛行者故。
故不管自己是否是惡是善,應完全放下,全依佛之願力,唯佛願是依。
把自己的身心全部交給阿彌陀佛,看看這樣子的你會是如何?
有人問祖師:「我每天都念佛,一有空就念佛,這樣可以嗎?」
回答說:「何不在念佛中工作。」生活在念佛中,做一位純情的念佛人。
人生匆匆一下就是到了終老,往前看,不多久前還是個學生,無憂無慮的。
一轉眼,結婚生子,為生活勞碌,又要顧家,照顧父母親,操煩孩子的一切。
一下子,父母親走了,孩子大了,離開了,將來就剩下自己,孤單的。
往前看,送這個走,那個不說一聲也走了,是不是很快就輪到我呢?
其實人生如夢又如戲,戲裡的人生,我們只是盡力的把戲演好就可以了。
就如《金剛經》的偈子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又如電,應做如是觀。』
人生都是有為法,有所做有所為,都是虛幻的,不應該去執著,該捨的還是要捨。
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了,是一個無為的涅槃境界,善導大師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彌陀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我們應捨的是有為有漏的法,這世間的事,看看就好,不須要去太在意。
往生這件事就須要一直放在心裡,直到信心成就,往生之事業成就,才可以放心。
對於信心已成就的人,當然是感佛恩,感佛恩最直接的是報佛恩,是念佛之德。
念佛德當然要稱揚讚嘆佛德,稱揚讚嘆佛德最直接的方法是,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
對往生的信心未決定的人,要常聽聞佛法,聽聞本願的生起次第。
從佛的發願要救度眾生起,觀察憶念二百一十億之佛土功德之殊勝優劣。
五劫的思惟,選取佛土殊勝功德,並檢選佛土粗劣之處,以免除於所成就之淨土。
佛前發大願,願願誓救度眾生,如不成就誓不成佛,如今願願成就。
佛願救度我等之無力出離的眾生,眾生稱名起願生心,即蒙佛之攝受,成就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