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隨緣普益。

隨在家人種種機緣,說法普利,故云普益。

如大莊嚴經論七說:佛言我為在家說法,亦為愚人說,又為女人說,

又為婬女說,又為極惡說,又為極貧窮說,為極貪欲說,為極狂醉說。

隨宜說法,攝彼彼機。

(佛法,指的就是釋尊所說的話。

釋尊初興於世,觀機竇教,隨眾生的機緣,應以何法度脫眾生,即說何法。

但是根本上,釋尊出世的本懷,是為了說明彌陀的本願。

終極來講,佛要普益眾生,所要說的法,眾生所應聞的法,是阿彌陀佛的本願。

釋尊說法四十九年,教導眾生,調服眾生根器,最主要的是要眾生能夠信入,

要眾生能夠信入阿彌陀佛的本願,故相信佛法,就是相信阿彌陀佛的本願。

故,要學佛法,要信佛法,必須先了解阿彌陀佛的本願是甚麼?

阿彌陀佛的本願是甚麼呢?如果以現代人的說法、想法,白話來講,

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阿彌陀佛的諾言、誓願,阿彌陀佛對眾生所立的誓願。

阿彌陀佛立了什麼願,又阿彌陀佛許了什麼的諾?

這也就是釋尊出世的本懷,世尊為教我們這些事情而來到這娑婆世界的。

我們所處的世界稱為娑婆世界,娑婆是梵文,漢意為勘忍,就是眾苦所集結,

但是還是有些微的甜,因為有這些微的甜頭,處在這世界的眾生還堪忍受。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

這八苦事人生,也就是真實人生,每一個人都一樣,都會碰到。

從一出生,學習爬行,學習站起來,用雙腳走路,到學生時代,學習各門功課,

學不好,要費心思,總是要得到好的成績,這都是苦,出生苦,學習也苦。

大人的社會,謂追求物慾,處心積慮地想得到,勞動者想要少出點力,多得些報酬,

勞心者,資本主,想少付點工資,要工人多做點工作,報酬率能高一些。

各個都用盡心機,都絞盡腦汁,就是追求名利,沒有人能夠有片刻的安寧。

這是生苦,現在的世界,說科技進步,但是在怎麼的發達,人還是會老,

從出生開始,就一直的老化,沒有人真的不會老的,《首楞嚴經》有一段話:

『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

   形色枯悴,精神昏昧,髮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乃至

   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

   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

   觀五十時,宛然強壯。』

這就是老,歲月不饒人,這老是無時無刻的,不知不覺中,已經老化,苦啊!

病苦,佛家說四大不調,不調就會病,沒有人可以避免的,這也是苦。

好吧!前面三者有人不認為苦,但是人總會死,這死是跑不掉的。

就算擁有了全世界,時間到了,今世的業緣盡了,還是得死,這苦是無法免得。

這怨憎會苦,上班,總有幾個同事就是看不順眼,而且老是找麻煩,又老跟著。

愛別離,相愛的沒多久就分開,想留又留不住,心裡老想著他,就是見不著。

這天下就有非常多的夫妻,就是以上面兩種型態相處著,見面時就吵,怨憎會,

是夫妻,不得不生活在一起,那麼分開一下,想說分開一下,也可以減少摩擦,

但是一分開,處處不順手,好像就少點甚麼,就是想著對方,這愛別離苦。

人生就是這樣,合了又有摩擦,又吵,分了又不自在,老是想對方,苦啊!

求不得苦,人就是這樣,需要的不多,但是想要的確很多,最好是要就有。

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很多事情不是想要就一定可以求得的,難啊!

最後一苦,五陰熾盛,這色受想行識不斷的動,我們一直受它們的影響。

這八苦交熾,無時無刻的侵蝕著我們,使我們無法停息,無快樂可言。

試想,這樣的人生哪會有那種「人身難得今已得」這種的喜悅?

盡是苦惱、怨恨、不安焦躁,不滿與不平而已,那有難得的人身。

阿彌陀佛早就預先知道我們的處境,怨也是為我們這種處境的人發的。

以自己的成佛為賭注,立誓要救度我們的任何痛苦,任何的不安。

立誓要救度我們,要使我們離苦得樂,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這麼簡單。

十方三世諸佛,也都要護持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是要為阿彌陀佛的願力背書。

只要相信阿彌陀佛的本願,就能蒙阿彌陀佛的救度,也就是能夠離現在的苦惱。

離苦就是要得到絕對的幸福,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力,誓願要救度我的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