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是佛成佛時對文殊、普賢等菩薩,講解無盡法界。
是佛介紹世界觀最完整的一部經典。
總共有七處九會,就是在七個場所,總共講了九場。
所說的七處包括地上三處及天宮四處,以八十華嚴講,分別為:
1)菩提道場(地上):第一會六品(世主妙嚴品以下)
2)普光明殿(地上):第二會六品(如來名號品以下)
3)忉利天宮(天上):第三會六品(昇忉利天宮品以下)
4)夜摩天宮(天上):第四會四品(昇夜摩天宮以下)
5)兜率天宮(天上):第五會三品(昇兜率天宮品以下)
6)他化自在天宮(天上):第六會一品(十地品)
7)普光明殿(地上):第七會十一品(十定品以下)
8)普光明殿(地上):第八會一品(離世間品)
9)重閣講堂(逝多林)(地上):第九會一品(入法界品)
就以第九會,入法界品,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由第一會參德雲比丘,參憶念諸佛境界之智慧光明普見法門。
到第五十三參,參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
每一參都有不同的境界,都有不同的修行和度眾生方法。
其中有一參是參無厭足王,此王以殺人度眾生。
所以城牆上到處掛滿屍體,用以警告眾生不可犯錯。
而那一國的眾生也因此都守規矩。
參婆須蜜多女,是一個妓女,眾生只要想見她,都能滿其願。
婆須蜜多女,應眾生願,應以何身得見則現何身。
眾生見她之身相光明,聽她的音聲則遠離貪欲,證得菩薩無著境界三昧。
而這些都是善知識,是善財童子所參的善知識。
眾生千百種,所以佛菩薩度眾生的方法也各有不同。
而每一種度生方法都可能用來度生,但是眾生領受層度不同。
這都是因為眾生(機)的的領受能力問題,不能歸於佛方。)
但普通未受法之前與已信受法之後亦同名機。
總而言之,機者雖未入法前得喚起佛之對應機感之位名。
已入法之後,亦從其本仍附於機之名故。
古人言以未入,名於已入者,是以對佛之教法也。
又受教法之心即「信心」,名為機者如何。
大叡法師所著之《金剛錍》,釋機法一體云:
「機者不指人身言機,是以信心言機,
對佛救度之法,信是機所受之分故言機。」
事實如此,機之言者如前所說,望於佛而指眾生之人體之名故。
以此雖似不得聞做直呼「如來迴向之信心」亦有道理之談。
而「信心」雖是迴向法,眾生對於佛願,領受其攝受之心相故,
望於從佛向生之法,對於「信心」若不附於機之名者,
則難顯從生向佛之眾生之領受心,故以機之名望於佛而顯「機受之信」也。
《御文章》云:
「罪者雖是十惡五逆、謗法闡提之輩,
若得回心懺悔者,佛則深為憐憫救度此下劣之機。」(初帖之第二通)
(《觀經》下品下生,善知識教念佛,稱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十惡五逆不就是生死重罪,那稱 南無阿彌陀佛,可以除滅。
《大般涅槃經》說信不具足叫一闡提,信了、懺悔了自己的不具信,
就不是一闡提,能具信,當然就具足了佛賜的信心。
已經具足了佛的信心,那麼佛當場攝取不捨。
不要怕自己的罪重,只怕的是不認為,所以自我自行。
因為那樣的人還很有力氣,佛不是不救他,而是讓他冷靜一下再說。
當認清自己是一個具縛的凡夫,知道自己無力時,才會真心的求佛救度。
也只有真心的體認自己,才能與佛成就的至誠心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