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闍崛山者,淨影云:此翻名為靈鷲山也,此山多有靈仙居住,故名為靈;
亦有鷲鳥居止此山,故名為鷲。(此合仙鷲為處名,有所據乎?)
又亦為鷲頭山(《大論》云:「耆闍名鷲,崛名頭。」),多有靈鷲居此山頂,
名鷲頭山。(依《大論》第二說)又此山頂似鷲鳥頭,名鷲頭山。(依《論》初說)
《應音》七云:耆闍崛山或言揭黎馱羅鳩胝山,皆訛也,正言姞栗陀羅矩陀山。
(《琳音》一(五):紇哩二合,馱囉二合,屈吒)此譯云鷲臺,又云鷲峰。
言此山既棲鷲鳥,又類高臺也。舊譯云鷲頭,或云靈鷲者,一義也。
又言靈者,仙靈也,按梵本無靈義,依《別記》云:此鳥有靈知人死活,
人欲死時則群翔彼家待其送林,則飛下而食,以能懸知故號靈鷲山。(文)
《西域記》云:如來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頻婆娑羅王為聞法故,
興發人徒,自山麓至峰岑,跨谷淩巖,編石為階,廣十餘步長五六里,
中路有二小率堵婆:
一謂即王至此徒行以進。一謂退凡即簡凡人,不令同往。(已上)
王舍城通舉城,五山繞城勝餘城故,耆山別指所住處,簡別餘處。
故云「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也。
問:摩訶陀國有婆羅奈等大城,佛何故多住王舍城及舍婆提城耶?
答:《大論》三(五)以十義揀:餘城邊國故,二城中國故;二餘城弊惡人多,
善根未熟故;三知生地恩故,住舍衛報法身恩,故住王舍;四王舍城多精舍,
而坐禪人之所宜故多住;五王舍城六師等怨家多故;六頻婆沙羅王願請佛之處,
故多住王舍城;七王舍城人廣學多識,故多住;八帝釋及八萬諸天應在此得度故;
九豐樂乞食易得故住;十王舍城在山中,閑靜故多住乃至廣說。又《論》三(十一)
問云:(有五複次釋住耆山)餘更有四山,鞞婆羅跋恕等,
何以於五山中多在耆闍崛山?
答云:耆山於五山中最勝故,云何勝?此山精舍近城而難上,近城故乞食不疲,
難上故雜人不來,故多住此不在餘處;(是一)
復次,是耆山福德吉處,諸聖人喜住處,佛為諸聖主,故多住;(是二)
復次,耆闍崛山是三世諸佛住處故;(是三)
復次,是中清淨有福德閑靜故,一切諸佛行處,十方諸菩薩讚歎恭敬,
八部大力眾神所守護恭敬供養處故,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是四)
復次,是中十方無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薩常來見釋迦牟尼佛,禮拜恭敬聽法故,
佛多在此說摩訶衍經。(是五)
《大寶積經論》一(三紙):問云: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說,非餘城廓?
答曰:釋此法門法王住處故,喻如王舍王所止住故明王舍,此法門亦復如是,
法王住處釋成此義故說住王舍城。
問曰:何故唯在耆闍崛山非餘方中?
答曰:說此大乘法,比餘聲聞緣覺乘中增上義故,增上自利利他行故。(文)
《法華論》云:耆闍崛山勝餘諸山,佛在于此說顯此法最勝。
今總中取別,顯此法奇特最勝之法,故云「佛住耆闍崛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