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世仁慈
揀出世慈行,故云世仁慈。
仁者親愛也。說文從人從二,仁者兼愛故云仁。(推己及他兼愛他人)
常愛久惠不捨名慈。
遇觀世音大勢至聞法歡喜經一小劫已後始悟羅漢
前五品人,華開已後,直即見佛,當品華開得見脇士,此似劣於直見佛者。(其異之十)
又前五品,華開已後,得聞依報說法音聲,當品直聞二大士說,此似還勝聞依報說。
(異之十一)應有所標。何者當品接二教際。
若約釋迦教,迴世善得生,故下總文及禮讚同曰,孝養父母教迴向。
至迴世善為往生業,劣於前五品出世善迴生,其華開後及直見佛,故說華開後見脇士。
若約彌陀教,則當品行人,雖具世善不擬淨業,臨終聞佛願,即念佛往生。故舟讚曰:
為說極樂彌陀願,聞說合掌迴心向,乘念即到寶池中,華開見佛塵沙眾。
既即直見佛,豈劣於前品。
然說見聞二大士說,還標勝前品諸行迴生者。流通文曰:
若念佛者,當知人中分陀利華,觀音勢至為其勝友。
華開親友,先為說法,豈非勝於前品華開聞依報說。
說下三品人,同念佛往生,華開即聞二大士說,亦應標示斯義乎也。
聞法歡喜者,准中上品文,應是苦空無常等法。
然一乘體內妙權,非情所執遍空小法。(疏科之曰,得聞妙法其意可知。)
如水觀說引證所辨。
經一小劫乘羅漢者,為引小機,施設此說,其實一乘二利果德名阿羅漢。
如中上品記引不退轉法輪經,雖言經一小劫,而剎那法。(亦如前辨)
三明經一小劫已後始悟羅漢
楷云:准前中中品,說華開後聞法,即得須陀洹,(初果)經半劫已,成阿羅漢。
此中下品,劣於彼,故應說華開已後聞法,經半劫已得須陀洹,經一小劫成阿羅漢。
經文雖略,道理必然。
此似不許超證羅漢。舊圖科曰,三明經劫得四果。
此為初二三四果漸次證。然經釋不明四果漸次證,娑婆界尚有超證羅漢果者,
況界外淨土,豈無超證人。堅影從凡地超證第三果,玄標彼國小機超證,
況復科曰:始悟羅漢。始言對終。此示超證羅漢為始,轉入大乘為終之義。
不可例娑婆教門作解焉。
中輩中行中根人一日齋戒處金蓮孝養父母教迴向
言中行者,約所修善。
上輩所修,行福上善,下輩當分,世福下善,中輩所修,戒福中行。
言中根者,約能修人。
言一日齋戒者,中三品小行中,略中上品所修上善,於中中品所修次善。
除沙彌戒及具足戒。舉最微一日一夜八齋戒。
言孝養父母者,於中下品所修,略行世仁慈,(奉事師長慈心不殺)偏舉淺孝養,
以顯此等微少善根,至心迴願,彌陀大悲攝乘金蓮,至界外國之勳功相。
舟讚頌中上品曰:戒定慈悲常勇猛,一心迴願生安樂,乃至,
聞說四諦證真如,實是彌陀願力恩。
況攝微善其恩彌重。
一總明告命
三輩門前十一門中,第一告命門。皆不置正言,其餘十門,中輩一一,皆置正言。
今此下輩,都無正言,上輩第五六七三門,置正之言,未見家書辨其所由。
他流有二解,如中輩記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