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言一時者,或就日夜十二時,年月四時等,
此皆是如來應機攝化時也。
經說一時,時有假實,此難卒解,寄近示之,如言日中時說法。
此就刻限名正中時,縱令不說法,而時刻既定。(非巳時非未時)故名為實時。
梵語名迦羅,此言實時,是如言大眾聚時說法,此就眾聚,以立時名。
聚時不一定,縱此名聚時,他處名散時。
或隨有所作,各立其時名,聚時散時,皆是假名,非定實時,故名假時。
梵語三摩耶,此言假時。
是經說一時者,總指假實時。
上約假時,總釋一時,今言日夜十二時等。
此就實時,別釋一時,故云皆是如來應機攝化時也。
楷定記云:『今之一時雖知假時,還攝日夜年月實時。
欲明一代假實長短一切說時,總攝今經一時之中。』
此解佳矣。
(一時,時,眾生機因緣成熟之時,於此時佛可以謂其講經,講可以度脫之經。
『佛以一音演說法,有情各個隨類解。』
佛因眾生之根器及時機而說法,但眾生根器不同,體解各不相同。
以佛之神通,能以一音之說法,讓各有情眾生能隨類各得其解,各有悟入。
說法的因緣有很多,如說《首楞嚴經》時,是因為尊者阿難為摩登伽女所惑,
被帶入淫室,戒體將毀,佛於受供後命文殊師利菩薩帶楞嚴咒前往救他,
帶回阿難及摩登伽女,以此因緣而開講此經。
講《無量壽經》時,佛即進入彌陀三昧,顯五德瑞相,是未曾有之希有之相,
諸大弟子皆大驚嘆,令尊者阿難,啟問因緣,而廣開一大教,佛出世本懷。
說《法華經》時,佛現神變相,文殊師利菩薩說,世尊欲說大法,
說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今佛亦如是。
佛於三昧起,告訴舍利弗,稱讚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知。
舍利弗因知問佛,佛亦不答,竝說:
『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如是三請,方為開示,說法時,有比丘比丘尼等五千人,從座起而退席。
佛於此,默然而不制止,而說:
『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
說此《觀無量壽經》時,是因為韋提希夫人遇難,請佛開示一處無憂惱處,
以便往生,佛因此因緣,說定善十三觀,又無問字說三輩九品知散善三觀。
目的是為未來知眾生,廣開淨土之法,阿彌陀佛於說法之時,現於空中,
廣開弘願之別願,攝受念佛眾生往生極樂,此為佛之大願業力所成就。
又佛將入滅度,佛已度盡一切眾生,將示滅度之前,特地為眾生開示一法門。
說佛說度盡一切眾生而入滅度,佛說法四十九年,尚有極大部分人未聞佛名,
不要說佛之經法,佛之金身未見,而佛說已度盡一切眾生而入滅度。
此語非常的矛盾,但佛是不妄語者,此話定有深意,故佛解釋之。
佛說眾生有兩種,一種有緣眾生,另一種為一闡提,所說的度盡一切眾生,
所指的就是有緣眾生,其他的未聞未見佛者為一闡提,不是佛要度的。
佛於將入滅度時,將對未來眾生最有利益,當來眾生所依靠的法門,
對舍利弗說,知道沒有人會知道問,故無問自說,《佛說阿彌陀經》。
淨土法門是當來眾生得度脫的唯一之法,故佛不問自說,廣開弘願大門。
言處者。
問:言者之辭,是牒釋之法。然王舍城耆闍崛山二句,舉處,下牒釋之。
今牒處者,有何由耶。
答:時與處相依不離。(如言在京時,在田舍時等。)故今因釋時,而舉牒處耳。
(本經是佛應韋提希夫人之請而講,講經之時韋提希夫人被幽禁於王宮,
佛帶阿難等飛身入王宮,為夫人及侍女等所講的法,故知是在王宮講。
但佛於回耆闍崛山後,因為大眾都沒得與會,不得聽聞此法,故令阿難復講。
阿難於回山後,成佛之旨,於佛前再把此經又從復講一次,
故知另一處為耆闍崛山,是為第二處講經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