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言語和行為,兩者表現出來的會一致。要改變內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小心觀照自己的念頭。」

所謂「言行一致」,一個人的言行,都是由內心的需求,由內而外向外表達的行為。

那些所謂「言行不一致」,只是某些人,為達到某種目的,用不實的言語闡釋其想要,

那些的言行,是經由其內心加以扭曲,用來掩飾,以爭取他想要爭取的人群的認同而說。

這種人的說話,所謂「言不從心」,但是也不是不從心,而是從那為爭取想要的「心」。

是由「識心」,那個就是分別執著的「識心」,再左右著我們,我們的言語和行為。

本來是自然而然的世事,進入到我們的心裡,就會有好惡,有美醜,有喜歡不喜歡等。

就會執著於喜歡的,追求他所愛好的,因為有所喜惡,有所愛好,就會去追逐喜好的。

不管是自力的修行人,或是他力的信心行者,都要多加注意自己的心,不應當放縱。

這一點,在自力的修行人上,比較會去注意、注重,因為要攝心,要時時去觀照自己。

而他力的行人,就會比較沒有那麼注意,不是不重要,而是一直以來,都認為佛的救度。

如果真正能把心專注於佛的救度上,一心一向,無所旁心,這又是正途,不需要掛念。

怕的是,自認為已蒙佛的救度,所以往生已定,可以任意的去做為,而放縱自己。

這又是錯得太離譜了,不可以因為知道有佛的救度,就可以放任自己,不加以管束自己。

或是因此去追求於物欲上,這是很危險的,非常可能,你這一追求一放縱,不能自拔。

親鸞聖人因此告誡門人:「不可以因為有解藥而去吃毒藥。」這是不可以的應注意。

這是出於《歎異鈔》的的十三段,一開始說:仗持彌陀本願,為惡不懼,是謂本願誇,

不得往生,此乃懷疑本願,不知善惡宿業之談。乃至。

前有墮落邪見者,以為「佛願在乎救度惡人」故意造惡,云乃往生之業。

師聞狀致書戒曰:「莫因有藥服毒。」余意並非「惡障往生」。云云。

知道佛願的救度,就可以放縱自己,不去管好自己的心,因此而無止境的追求物慾。

這樣的心態,和知道佛願的救度,就故意去造惡,以此惡業說當蒙佛的救度,有何差別?

況且在這物欲橫流的時代,這心一放出去,一放縱自己,常常是收不回來的,要小心。

蓮如上人因此特別指出:要小心觀照自己的念頭。」

不要因為知道有佛願力的救度,就可以放任自己,還是要留意,關注好自己的意念,

因為就在你不加注意的情況之下,一個喜愛,一個沉迷,一次一次的,會使你不能自拔。

那時候的你,想的是那個所迷的,說的也是,更會一直往那裏去發展,這會沒救的。

不要輕易的放縱自己,要時時的把心拉回來,拉回來放到佛的身邊,(好像有點自力)

但是把放縱的心拉回來,放在與佛同在上,用來感謝佛的救度,本來就是應該的。

能夠一心一向在佛的願力上,過著感念佛恩的生活,本來就是非常不容易的。

佛在《無量壽佛觀經》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

能夠如是的在佛恩之下,感念佛恩而生念佛之心者,極其希有,但是我們應當效法之。

所以蓮如上人教導我們:因為改變這個心不容易,所以要多加觀照自己的念頭。

隨時警醒自己,讓自己不太放縱自己,不太沉淪於物欲上,把心多放在佛恩之上。

在為達到獲信之前,多多管理自己的念頭,獲信之後,更應當,不然的話會對不起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