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此事已
見此事者,正指見一寶像坐彼華上之事。
兼指見極樂國七寶莊嚴,乃至,眾寶羅網滿虛空中之事。(著眼毋忘)
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
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
明二菩薩觀。
文中自有三,此明作二身所坐蓮華想。
復者重也。更者再也。作作想也。復更作言,標再作想。
何者,上明正受見云,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乃至,
極令明了,如觀掌中。
釋云明心眼既開即見金像及彼極樂莊嚴事,地上虛空,了然無礙。
此時二大士,及所生蓮華,亦既得見了,而猶未羞二身別觀。
至今修別觀,再作上所見華座之想,故云更作,復云如前蓮華無異。
若依憬興元照等解,座觀所見故,云如前蓮華。
此與今義,可否思之。
(從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下,至如觀掌中,明佛像觀既成就時,總見彼國依報莊嚴,
及二菩薩像,及其多身相,又聞依報所說法音。
故疏上科云,明心眼既開,即見金像及彼極樂諸莊嚴事,地上虛空了然無礙。)
正明成上三身觀生後多身觀
三尊像觀名三身觀。
彼國無量一一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徧滿國中,名多身觀。
問:上但明一佛身觀,(言見一寶像坐彼華上故)未說觀勢二身像觀,其二身觀,
當段初說,(圖經本科復當更作下至作有華坐云明二菩薩觀)何云成上三身觀耶。
答:此及次科,義似乖經文,傳通會釋,恐未免難,不暇議之,見者擇焉。
今謂上成佛身觀時,即自得見二菩薩身,今別修觀見彼二身,即是還成上既所見,
欲示此意,故云成上三身觀也。
生後多身觀者,既成三身觀時,即自見次下所說多身相,故云生後多身觀也。
(疏正科云:正明成上三身觀,生後多身觀。明,多三尊像徧滿彼國,名多身觀。)
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
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
若直科之,可言此想成時已來。
結上三身觀,生後多身觀佛菩薩已下,正明其多身觀。
(圖經本科此想成時下至徧滿彼國,以云明多身觀。)
疏科異之,至文當辨。
(前觀中三尊各別觀時,亦放光明,而其光明猶小不遠,今光大遠,照諸寶樹。
言一一樹者,國中諸樹也。
言三蓮華者,三尊華座也。
極樂國中寶樹無量,而一一寶樹下,亦各有三蓮華,故亦無量。
或說此乃假像而實放光耶,當知,世之假像亦能放實光,佛國土身故,(華嚴世界)
法身常存故,(後分涅槃)其見不見由人勤墮,或由業障厚薄而已。
梁高僧傳第十三云:心路蒼茫,則真儀隔化,情志慊切,則木石開心。
祭神如神在,則神道交矣,敬像如敬佛,則法身應矣。
世有見像獲寶號字放光者,不可誣矣。
今日凡流為惑覆眼,尚不能感見真佛攝取光,況於像等所放光哉。
勿以不見生輕蔑焉。
凡夫人心茫茫,事事實實在未知及無所知中前進,故處處疑心。
此乃因為我們是煩惱具足的凡夫,所以佛日日在身旁幫助我們,也未能見知。
並非是親眼見到才要相信,應信佛是實語者、不妄語者,佛說願生即得往生。
就應如是信入,偈說:煩惱障眼雖不見,不悲無倦常照我。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