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譯云:復次阿難,彼無量壽如來,諸聲聞眾,不可稱量,知其邊際。
(次光明明眾無量,而略歎總文。)
吳本上(三十八)云:復令他方面,各千須彌山佛國中,諸天人民,蜎飛蝡動之類,
皆復使得入道,悉令作辟支佛、阿羅漢,皆令坐禪一心合其智慧,為一勇猛,
共欲數阿彌陀佛,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知有幾千億萬人,皆無有能知數者。
漢本亦同,此在佛壽中說之。
宋譯如會疏引,憬興聲聞無數願成。論眾莊嚴,天人不動眾等。俊公屬攝法身佛,
八種中,大眾功德。
今謂皆不可,此非但明大眾德,眾無量為主,卻顯量功德焉。
二、歎神德
神智洞達,威神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
此明神德者,瓦石雖多,何足為多,彼無量眾,各具其神德,所以超踰十方也。
上二句總歎其德,神謂神通,六通願成,智謂智辨,得辨才智願成也。
能於等二句,別明威力,此乃法身大士,不可思議解脫德也。如維摩經所說。
(會疏所引)
要解云:能於掌中等者觀自在念誦法云:諦觀無盡香水海,妙蓮上持華藏界。
此意也。
觀音已然,餘一切菩薩,威力自在皆然。
漢、吳兩本,別廣說自在力。今本推下聖眾,廣歎之文,略說而已。
二別明初會有四:一、標;二、眾多
佛告阿難,彼佛初會,聲聞眾數,不可稱計,菩薩亦然。
讚偈曰:阿彌陀佛初會眾,聲聞菩薩數無量,神通巧妙不能算,是故稽首廣大會。
(文)
應身佛化導,有初中後會,最初成道法會,名初會。如釋迦最初轉法,度五比丘,
今因順他方,舉初會,顯後後無盡。
憬興云:初會者,偏舉不盡之辭,顯無數故。(文)
此中舉聲聞眾無盡,菩薩例同之者,亦因順餘方耳。
望西云:初會等者,彌陀成道,最初說法為初會。
例如釋迦初中後善,彌勒三會說法。
問彌勒三會化度微少。結緣三類之儀式也。如《法華義疏》云:
彌勒有三會者,度釋迦餘殘,三根眾生也。於釋迦佛持五戒人,初會得道,
受三歸人,次會得道,一稱南無佛之人,三會得道。
復有獨與,彌勒結緣,更為說法不止,局於三會。淨土豈有如此別耶?
答:因順穢土且名初會,欲顯多故,初會猶爾,況後會耶。
故嘉祥云:初會尚非目蓮等所知,豈況後兩會數可知乎。(巳上)
此因順穢土三會,初會對後會之義也。義記從之。
又有說此,乃不同三會之初會,彌陀因位結緣,緣熟眾生,當彌陀成道之日,
而最初生彼土也。或是彌陀同體,具德眷屬等也。(淨土和讚嘗解意。渧記用之。)
會疏意:亦以為最初來會之義。
今謂:二義幷無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