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有行者將此一門之義作唯識法身之觀或作自性清淨佛性觀
傳云,或有行者等者,義當影台嘉詳三師。
楷云,若舉彼三師者,如玄義中可言諸師。今言或有行者等者,
應是和尚同時行人解行不同作是異說。且如淨影天台二師解法界(是法界身)名,
雖約法身,定所觀身,同取應身。嘉詳疏意,亦終同之。
然今此中,正破唯識法身之觀自性清淨佛性之觀。故知是和尚同時人錯解。
不必斥破彼三師耳。
此一門者,即指今經指方立相事觀一門。
問:此唯識法身之觀,自性清淨佛性之觀,有何差別置或言耶。
答:既是他義,此中略舉故。其異難辨,就有四解,今詳其一解。
唯識法身觀者,攝論寶性論等所明,離垢清淨法身,謂觀諸法唯心所變,
識外無法,離執外法之惑垢染,名唯識觀,觀唯識理,離垢染時,法身自現,
是名唯識法身之觀。(此約觀照果位法身)
自性清淨佛性觀者,即是攝論寶性論等所明,自性清淨佛性,法身自性,本來清淨,
不由修治斷除之道,觀此理名自性清淨佛性之觀。(此通因果位之法身)
真如法界身
他解法界身為真如法身。
法謂聖法。(無漏萬法)界是因義。
真如能生聖法之因,故名法界。
賢首起信疏引中邊論云,法界者聖法因為義。
取虛空以喻法身之體
且取虛空,以喻法身無相、無礙、周遍、常住不遍等義。
問:真言教,四種法身,皆明形相色聲等事。法華亦說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如是等文遍在諸經,他義有憑,何偏斥之。
答:他教雖說法身有相義,而非凡夫想心分別所觀之色。此與今經為凡所說相觀門,
其義各別,他混錯之,故有此破。
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言是故者,承上所說心佛不離,以勸觀佛,故云是故。
一心繫念諦觀六字,如前所辨。
言彼佛者,以上所說諸佛如來,攝歸彌陀名為彼佛。
多陀阿伽度,此翻云如來。
阿羅訶翻應供,如來應供二名,至論註下當詳辨之。
三藐三佛陀,此翻正徧知,至論註下,更當詳辨。
(想彼佛者應先想像,此指想阿彌陀佛,是因乃攝諸佛歸一阿彌陀佛故。
說言如來者,法性不變,故名為如,始來合本,故名為來。
阿羅訶翻應供,說應供者,智斷成滿應世供養,故名應供。
三藐三佛陀,此翻正徧知,正徧知者論註說,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
云何不壞,心行處滅,言語道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故名正徧知。)
佛身及華座寶地等
三中佛身是指金像。(非指真佛)標言觀像住心之法。
下指此三云此寶地華座金像,故知佛身是指佛像。
等字即等上佛華地。
必須上下通觀
說一寶像坐彼華上。佛像是上,華座是下。
又前觀說七寶地上作蓮華想,華上地下,像必坐華,華必依地。
故觀像者,必須寶像寶華寶地上下通觀,勿偏觀像捨華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