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嘆異抄 (16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宗祖聖人於《高僧和讚》讚說:

「金剛堅固的信心一旦獲得,阿彌陀佛的心光便攝護了我們,

讓我們因而永離生死。」(高僧和讚.77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要為人師,想要得到人家的尊敬、讚歎,無非是因為自己心不踏實。

想要得點甚麼,需要他人的肯定,一方面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是獲得利益。

這些對修行都是障礙,而且與往生一點關係都沒有,恐怕還會有所阻礙。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六段《歎異鈔》接著說:

『有相隨之緣則聚,有相離之緣則散;背師而事他人念佛者不得往生,

此事不可言也。』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應當以信心為重,以往生成就為要務,無法領納阿彌陀佛所賜的信心,學法無益。

不只是學法無益,自己沒有信心,未能領受信心,有如盲者,不利於行走。

信心未具足者,於往生尚有疑者,於出世之路上,都是屬於盲眼之人,需人帶路。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歎異鈔》第六段說:『專修念佛之輩,竟互相爭論,云我弟子,他人弟子,悖理也。』

念佛往生成佛,完全是佛願所成就,於眾生完全無一出力之點。

已非自己之力,非自己所有,說是我所有,這樣的話,於世俗都不應該有,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夫身又稱為業報身,為眾業所集的一身,沒有了生死,都得隨業流轉。

每一個人都有前生,此前生是無量無邊之多,所以有無量無邊的生身父母。

不只父母無量無邊,累劫以來的兄弟、朋友、冤親債主,更是無量無邊。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歎異鈔》的第五段一開頭說:『親鸞未曾一遍為孝養父母念佛。』

聖道門的行人,每天修行,修完功德,或是念完經,念完佛號,都要做迴向。

要將這一段時間所有的修行功德,迴向給自己的父母等,這樣才算完成功課。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願力者,依論註解說:

『本願力者,示大菩薩於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

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雖無鼓者,而音曲自然,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可以這樣解說,前面四種德為方便門,次為智慧,最後為慈悲門。

又,智慧與大乘者,為光明壽命也,以四德因成二德果。

滅眾生無明強因,(光明)度無邊生死苦海故,正覺已成,名以光明壽命。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土的慈悲,要成就慈悲的能力就和聖道門不一樣,完全是依仗著佛的願力。

接下來,這一段文最後說:是以,唯有念佛方為真正大慈大悲之心。』

念佛是乘佛願力,依仗著佛的願力,這裡轉錄一段宋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的話: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梁武帝是南北朝時代的君主,一生崇尚佛教,大興佛教,盡力去蓋寺廟,又度僧眾。

禪宗中土的初祖達摩祖師到中土,由海路到達,所以先到的地方為南朝的梁國。

梁武帝一知道禪宗初祖到,馬上迎接他,供養達摩祖師,並問祖師說: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已發願者,已往生,那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還有已經成佛,到十方世界示現成佛,

都是已發願,已往生的行者,當然也包括信心的行者,信心成就者,都屬已發願者。

今發願者,今往生,當聞知極樂淨土,聞信阿彌陀佛的救度,心生起信樂往生心,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化身土稱本願為:「真門之方便」,除上所說善本德本外,復有定專心,

復有散專心,復有定散雜心,各種之分別。

所說雜心者,稱,大小、凡聖、一切善惡之機,各以助、正間雜之心稱念名號,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往生就往生,佛對眾生有差別待遇,並非如此,因疑佛智故,經說:

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不可思議的佛願所成就的,沒有佛的願力,一切在六道沉淪的眾生,

不只無力出離,也無力去挑那一道是所往生處,都要隨業流轉,無法避免。

以藏密的轉世來說,也不適每一位有修行者都能夠做到,都要經過一番的修法。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把眾生當自己的父母兄弟子女般看待,若有需要,就滿足他,叫民胞物與。

但是有時候,眾生真正需要的,眾生不會要,也不想要,菩薩知道,給了也不會接受。

滿足眾生生活的需要,解決眾生心理的問題,使眾生生活無缺,精神快樂。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道門的慈悲行,就如上文所講的,四無量心只是觀,所以最後要捨。

所以要用捨,因為所說的慈悲喜只是以後要如何做,是對將來成佛後的構思。

就如阿彌陀佛在因地,要構建極樂淨土,要成就眾生往生,要以十方國土為榜樣。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歎異鈔第四段開頭就說:『慈悲有聖道、淨土之別。』

依聖道門有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等四種心。

若依大智度論解說: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彌陀佛發願要救度的是為惡的人,因為為惡的人將會下地獄,痛苦萬端。

地獄出來後還沒辦法做人,還要在惡道受苦,輾轉受苦後做人,還是低賤受苦。

佛就是怕眾生受苦,怕眾生沒有能力出離,所以發願就度,在第一願就說: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土法門是諸佛在各自的教化國土都一定要講的經,但並不是每一個眾生都能聽聞的。

所已經上說,『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

能得聞此經是福報,但是此聞並不是只聽聽結個緣的聽,是要聞而能受持的聞。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