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不可思議的佛願所成就的,沒有佛的願力,一切在六道沉淪的眾生,
不只無力出離,也無力去挑那一道是所往生處,都要隨業流轉,無法避免。
以藏密的轉世來說,也不適每一位有修行者都能夠做到,都要經過一番的修法。
那些確定要轉世的喇嗎活佛,在他們生前,要先修閉胎法,關閉要轉生之道外的各道。
這樣的話他的護法神在他命終時會把他可能轉世的其他各道之門戶關閉,
就不會一不小心,因為業力的牽引,命終時的神識被該道的業力所牽,轉生該道。
這樣的話就無法達成轉世的任務,無法繼續回來該寺廟繼續修行,達成未完的修行。
修成就閉胎法,關閉其他各道,確定將轉生於人道後,就要修選胎法。
選胎法就是選一處自己認為合適的地區及家族,經由修法,由所修法的護法神,
於命終投胎時,帶領亡者投胎於指定的地區、地方,甚至家族,去投生該處。
當修完成選胎法後,就可以寫遺囑,告訴他們將來要往那一個方向去尋找他。
這也是要經由他力,當然還是有修行成就高的,他會知道他來生要往那一道、那裡。
上面講的佛願,阿彌陀佛發願成就眾生,但是那只是願,願要成就才能成為力。
釋尊於轉述阿彌陀佛因地的願後,又敘述願已成就,第十一願成就文說:
『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極樂世界國土是清淨安樂的,其國眾生享受的是微妙之樂,涅槃之樂是常、樂、我、淨。
有別於凡夫人的一切是無常,眾生以無常看為常,執著不放,所以當無常至時就苦。
阿羅漢就證一切無常,唯有是苦,故要離苦,要修道離苦,修四聖諦,苦集滅道。
一切是無常,非樂,證無我,一切世間都不淨,人生是集一切苦而成就,要離苦,
就要修道,修了道就可以滅這所集的苦,滅了苦成就了道,就出三界成阿羅漢果。
佛的境界就相反,佛證的境界是常、樂、我、淨,無量壽經說:
『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又說:『光赫煜爍,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眾寶中精。』
無量壽佛及其國中聲聞菩薩,天人之壽命又復如何,經說:
『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乃至,聲聞、菩薩、天、人之眾,
壽命長短亦復如是,非算數譬喻所能知也。』
西方極樂成就的就成就的就是佛的境界,佛說次於無為泥洹之道,經上處處顯示。
再有一段是這麼說的:
『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之聚。』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行者,都是住於正定之聚,因為邪定聚及不定聚不得往生。
能在極樂淨土見佛聞法者,皆是住於正定聚,而邪定聚及不定聚者往生不能見佛聞法。
邪定聚及不定聚者,雖仗佛願力得往生,因疑佛智故,經說五百歲不得見佛聞法,
不知道菩薩法式,無量壽經說為疑城胎宮,菩薩處胎經稱為懈慢界。
因為眾生的機緣及程度,對佛願的信疑不同,佛也知道眾生難信佛的救度。
阿彌陀佛共發了三條願用來救度眾生,依眾生信佛願的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救度法。
依親鸞聖人的《教行信證》化身土所舉:
『至心發願之願,邪定聚之機,雙樹林下往生,《無量壽佛觀經》之意。』
若依願文則為第十九願,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
佛願已成,以名號度眾生,名號之南無即是發願,阿彌陀佛即是佛,發願成阿彌陀佛。
往生之名號即是發願成佛,故信之即成,無須另外再發一菩提心,所發之心與佛不同。
如《首楞嚴經》所說狂人覓頭,就算狂人找到一個頭,安在身上,頭上安頭,不是人。
佛已經幫我們成就往生,成就不退轉,即是成就發菩提心,你再發就有疑佛之嫌。
疑佛智,不能名信佛智故,若自己認為佛不知會不會來,我沒有修諸功德,佛不會來。
佛一定依願來,但是行人因疑惑所障故,有可能無法遂願,為佛所度,故判為邪聚。
此願之成就文出在三輩往生之文,又《觀經》定散九品之文皆是。
其得往生者,佛說處在胎宮,經文說:
『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
如忉利天,亦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