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問曰:既遣專稱一佛,何故境現即多,此豈非邪正相交,

一多雜現也?

答曰:佛佛齊證,形無二別,縱使念一見多,乖何大道理也。

次光明寺和尚釋者,《往生禮讚》前序文也。

問:彼《禮讚》中引《文殊般若》,其要何事耶?

答:上具釋成三心五念及四修已,結彼安心、起行、作業,

悉為稱名一行之義,引用彼經一行三昧之文而已。

問:就今所引有二不審:一云:見彼經說有二重義,初云:

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

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

(已上)後所說者,今所用也,但文聊違。說此二義又結已云:

如是一行三昧者,要知恒沙佛法界無差別相。(已上)如此等者,

云一念法界、云無差別相,是經本意,何限稱名云一行耶?

二云:如經說者,應處空閒,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

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持一佛,念念相續。(已上)

唯云一佛,不謂彌陀,何相違耶?

答:先決初疑,經有理觀、專稱二重,各依所用,取其一義,有何相違!

是故天台約上理觀,於彼常行三昧之下引之;今師約下專稱引之。

經說二重,各被機緣。

次決後疑,經文之中雖不指名,意在彌陀。依之,天台釋云:

但專以彌陀為法門主,妙樂又云故以西方而為一準。

何况大師以謂諸佛既被彌陀,尤有其意。《般舟經》中雖說過去諸佛,

持是三昧等,《觀念法門》加阿彌陀三字,是又其義。

問:就《文殊般若》二重問答,初重問意可見,答中至云專稱名字,

是對前問,正由以下餘二問歟,如何?

答:是探佛意,如此釋之,是佛密意,在開凡夫往生直路。

或云說種種方便,教門非一,但為我等倒見凡夫,或云諸佛大悲於苦者,

或云門門見佛得生淨土,處處解釋皆帶此意,可貴!可貴!

次問答中,於其問詞含其意趣,一、《觀經》說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違所觀境是邪觀故,若見彌陀,若見諸佛,豈非邪耶!

二、見多佛其義是當多行三昧,其理已非一行三昧,答言中云佛佛齊證,

形無二別,二難共消,其義易見。

又如《觀經》云:行勸座觀禮念等,皆須面向西方者最勝,

如樹先傾,倒必隨曲,故必有事礙不及向西方者,

但作向西想亦得。

次言又如觀經云者,一行三昧尊稱之義,非唯《文殊般若經》說,

於此《觀經》又有其說,是則隨他之前雖說諸行,隨自之後說念佛義,

以此經說知彼經意。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