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三、菩提心(覺悟的心)。
《毘盧遮那經》在「大悲為根」之下,緊接著便是「菩提為因」,菩提的意思就是覺悟,也就是佛。
一切事從因得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種菩提就得菩提,種佛就得佛。
「菩提為因」就等於是說,咱們現在播種,你種了一個佛的種子,將來他就要結出佛的果。
所以說「大悲為根,菩提為因。」
這同《華嚴》說:「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完全是一味的。
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大悲大願大智慧相結合的心。
《華嚴》說,這三個像是一盞油燈的三個方面——燈油、燈炷與燈光,缺一不可。
而關鍵是燈光,不發光的燈有什麼用?
燈的光譬喻大智慧。
我們看到本來是佛的眾生,因為妄想執著,不能覺悟,冤冤枉枉的在輪迴之中受種種苦,所以要救度,這是悲心廣大,眾生不盡,誓不成佛,這就是大願。
大智慧呢?
那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正如《金剛經》:「終日度生而終日無所度」。
這樣的大悲大願大智慧相結合的心,就是菩提心。
我們要發起菩提心來,我們能發起這個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如果學佛還沒有發菩提心,或者曾經發過,但又忘掉了。
《華嚴》教導我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這句經文應該引起學佛的人的深切注意!
離開了菩提心,縱使修種種善法,也是為魔服務。
這都是真語實語,佛不會嚇唬我們。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