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異鈔》第十一段繼續說:
『此事務必留心分辨清楚。
彌陀依誓願之不思議,創制易持易稱之名號,又有「迎取稱此名字者」之約束。
因此,相信「任由彌陀大悲大願之不思議救度,則可出離生死」,
而心想「念佛乃如來意圖」則毫無自己意謀挾雜,故亦本願相應,得以往生真實報土。』
阿彌陀佛發願立誓救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是其所要救度者,願不成誓不成佛。
又願中有稱名迎取之願力,故當信稱名即入必定,當信知我稱名時即蒙佛攝取不捨。
故知,是佛的誓願不可思議,十方眾生皆因阿彌陀佛的願力,得蒙救度,得往生極樂。
是名號不可思議,稱佛名即蒙誓願救度,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此是名號不可思議。
佛願力為救度眾生,為救度眾生故,選取度眾生的最佳方法,此最佳方法為名號。
故佛以名號救度眾生,十方諸佛亦讚嘆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依名號故得度。
故知,是名號不可思議,說「名號獨運」,亦是願力不可思議,信此不可思議之名號,
即得往生,此即得往生,是信此願力故,故亦說「唯信獨達」,故是同也。
阿彌陀佛的救度,不在臨命終時,而是在當下,當你信知佛願之同時即得。
當信知佛的願力,佛的願力就已經滿了行者知全心(全身),佛的攝取不捨以滿足。
當攝取不捨的佛願力、佛的光明滿行者身心時,行者因感念佛恩故,亦稱念佛名號。
稱念佛名號是感念佛恩故,或是行者自己稱念感恩,亦應說是佛力所使然故稱念。
《無量壽佛觀經》第八觀說: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南無就是歸命,也是發願迴向,南無的歸命是阿彌陀佛,是一心順向阿彌陀佛。
歸命是一切聽佛、聽佛的願力的安排,去除我自心,沒有自力心行,全歸佛願力。
發願又是如何,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發願,佛的願力所成就,即得往生。
但是更深一層的探討,發願下就是阿彌陀佛,就是發願成就、成做阿彌陀佛。
所以《觀經》說「是心作佛」,聽聞、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發願做佛。
《觀經》說「是心是佛」,同樣是念佛的這個心,也是成佛的這個心。
對佛的願力不應當輕忽,應當如實的信,應當如實的信知,應當得如實的信受。
對於自己因蒙佛願力故,即得往生,即得成就佛道,即得成做佛,亦應如實信知。
聖人在此段話中,完全表示出全是佛願力所成就,行者只應信知,依教奉行則得。
其實當信之一念成就,也就是蒙佛的願力攝取不捨之同時,行者往生已成就。
經上說『即得往生』,所以已經是極樂國土的眾生,此身已非是娑婆之人矣。
就是我已經生在極樂淨土了,已經是活在阿彌陀佛的心中了,沒有來迎之期待了。
唐詩有一句說:「借問長安何處去,未知身在含元殿。」
含元殿在皇宮的正中心,也就是長安城的正中心,你身在長安城,還要問如何去長安?
念佛行者,此父母所生身已成就往生,就是已經是活在極樂世界了,還應佛來迎?
你活在阿彌陀佛的心中,佛心就是佛身,那臨終時,還是在阿彌陀佛的身心中。
既然是在佛的身心中,那裡也沒有去,又何勞阿彌陀佛迎接!
又此迎接之文出於第十九願,是自力修諸功德者,是不能信佛願力能成就往生,
要自己修諸功德,因為疑佛智故,沒有即得往生之利,故佛願就度故來迎,願文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
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