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之功德,疏而遠於機者將如何。

真如法性之理雖近,於不悟之機者,力所不及。(73

這段話是感歎,也是悲嘆,對機法一體,無法了解,無法體得佛的悲願,

無法領納佛所賜的信心,對於這種人,所發出來的悲嘆。

阿彌陀佛成佛的目的,是要救度眾生,所有眾生都是所就度之列,沒有一個是例外。

但是為什麼《觀經》會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所以是說阿彌陀佛的願力普及十方世界,救度眾生。

但是佛光明就是攝取念佛眾生不捨,其他不是念佛眾生,就沒有這種利益,佛有差別心。

不是這樣說的,是佛光明要攝取你,但是你不為佛光所攝取,無法達成攝取之利益。

譬如太陽出來,普照大地,照說一切大地都會是光明,沒有不光明的地方。

但是還是有陰暗之處,這些地方,陽光無法照進來,還是一片漆黑,沒有光明的。

不是陽光的照射不均勻,而是有東西遮蔽了,使陽光無法照入,才會是無光明。

有一個故事就講陽光的,說「不怨太陽偏,只恨枝無葉。」

佛光普照十方世界,既然是普照,就表示沒有一位眾生是所遺落的,這樣才叫普照。

所以會有被佛光所攝取不捨者,會有不受佛光普照者,問題不在佛光,而是受者。

所以這一段話問說的,於「佛之功德,疏而遠於機者將如何。」

佛之功德是普施於眾生,就怕你不接受,不怕你接太多,因為本來就是要全給你的。

疏而遠將如何?這是機自己的問題,機方自己必須好好檢討,畢竟是後生一大事。

佛光專攝取念佛眾生,那你就要成為佛光攝取的念佛眾生,滿足往生之事業。

如果你對你的後生一大事認真,認真思考自己的後生一大事,那就必須清楚自己。

真如法性,真如就是實相,就是法性,有時候稱為法界,又稱為法身,又說是真實。

若依《三藏法數》解釋真如,真名不偽,如名不異。

謂常以妙觀,觀於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顯發,是名真如。

不偽就是真實,不欺假,不異就是不變的,常以妙觀,就是禪定智慧為觀察,以發此智,

甚麼是此智,心性本具之佛性,本具之佛的智慧德性,將此智慧德性開發出來。

又依《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說言:真如,真如者,乃真實無妄之理,即法性土之體也。

此清淨法身所依之土,已由法身無相,土亦如是,身土雖分,體原不二,故真如為體。

真如就是法性土之體,就講到了清淨法身所依之土,也就是報土,不談化土,

直接說報土,法身無相,所以報土亦如是,也就是說,法身無相,亦無所不相,

故報土亦無相,無所不相,所以非是眾生、凡夫境界,先止住不用去談。

又出於《首楞嚴經》說七常住果:常住者,無滅無生,不遷不變之謂也。

果者,在修曰因,在證曰果,有七種,即諸佛所證法身之果德也,以其清淨圓滿,

體性堅凝,皆名常住果也。真如為第三,離妄曰真,不異曰如。

即諸佛所證真實無妄之德,以其無滅無生,不遷不變,是為常住果。

真如是佛之果德,是常住無滅無生,不遷不變也,所以亦是涅槃之德,常樂我淨。

涅槃有三德:一者.法身德,為佛之本體,以常住不滅之法性為身。

二者.般若德,般若漢譯為智慧,但和世智聰辯不同,智解脫之智慧,法相如實覺了。

三者.解脫德,遠離一切之繫縛,而德大自在之覺者。

引這麼多的經典,不是要你了解,甚麼叫真如,甚麼叫法性,是要告訴你,太難了。

如《無量壽經》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佛所教導的對話,經說:

時自在王佛,語法藏比丘: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

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

人應該有自知之明,不應該冒進,尤其是此後生一大事,輕忽不得,一點不明白,

都不可以輕易放過,不知道就必須問個清楚,要問到無疑,無疑於佛智,

無疑於往生必定,無疑於我往生已成,佛願所成就,這一切都應無疑,才可以放心。

本鈔叫《安心決定鈔》就是要見聞者,都能夠安心,若有所疑惑,都應該不恥下問。

佛之功德疏而遠者:

就如上面所引,這只是少數,應知,佛之功德甚深無量,非我等凡夫人所能體得。

我等下根劣智者,此等之機,難能體得,故說言疏而遠,彼此相隔之意也。

真如法性之理:

真如法性,這是所有眾生本具的,所以佛說「證得」,然垢障凡夫,

為一切煩惱執著所障,雖是本具,但無能證得,說言咫尺萬里,於無智之機,畢竟疏遠。

此等之真如實相,聖道之法教義,對當下之凡夫,末世之下根劣機,其實是毫無用之教。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