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唐朝傅大士,是深悟大乘,亦通達外典之聖者。
其言云:朝朝同佛起,夜夜抱佛眠。
此雖指聖道通途法門之真如理佛而言佛。
若從修得來會意者,毫無不相違也。
被攝取心光所照護之行者,亦復如是。
朝朝持報佛之功德而起,夜夜與彌陀之佛智而臥。
傅大士,據《指月錄》所載,傅大士稱為善慧大士,婺州義烏縣人,
齊建武四年生,本家姓傅,在梁武帝時多次為梁武帝講經。
在《法要典據》記載的是:
唐僧傳三十四附慧照傳,右編年通論八,佛祖'統記二十三,稽古略二等有記載,
別有傅大士錄四卷現行。
大士姓傅,名翕,字玄風,號善慧,婺州義烏縣雙林鄉人。
所以說為唐朝之人,而非為唐代而言說為唐朝者,因為佛法東傳於日本,
從中國運入佛法即文物等,大都在唐代,所以後世日本人俗稱中國為唐土。
今文彷傚之,亦稱之為唐代,故唐朝者代表說為中國,《指月錄》這段話的全文是: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
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祇者語聲是。
若依《法要典據》,(傅大士錄三、禪林類聚二)有些微出入,載為: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行住鎮相隨,坐臥同居止。
分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知佛何在,只這語聲是。
佛與眾生是無時無刻不相捨離的,傅大士的這首詩詞正傳達者這生佛不離之情。
此雖指聖道通途法門之真如理佛等者:
世尊所說法,分為聖道法及淨土法兩大門。
依釋尊所傳之法,持戒定慧,依四聖諦、十二因緣法、六度萬行等而修持。
持戒修定生慧,於諸種種禪定,於中住,有三種住:天住、梵住、聖住。
所謂天住者,六欲天住法,就是除了五戒外,修十善業,外加禪定功夫,成就是為天住。
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住法,名梵住,有四禪八定之分別,四禪者色界四禪天,
色界、無色界各有四定,合稱八定,定及受攝散亂之心,而歸於凝然不動之態,名梵住。
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住法,是名聖住。
眾生依此,由天住、梵住而達聖住,一步一步往上修行,又是止惡行善之法,
由凡夫步步進修,使成聖流之修行法門,稱之名聖道法門,通常眾人之修行法,稱通途。
依阿彌陀佛之願力,成就往生極樂淨土,使由薄地凡夫轉為成佛聖者,稱淨土法門。
指說真如理佛者,真如者實相,理佛者,法身之異名,佛身分為法報化三身,
報化二身稱之為事佛,法身稱為理佛,這是通途之義。
又天台宗立六即佛,即是理即佛,認為縱使是三惡之眾生,亦具法性之理,與佛無異,
稱之為理佛,又稱之為素法身,具有法身之理體,但不具法身之功德莊嚴。
傅大士於其所著之《心王銘》說云: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
這也是其理觀之佛性,認為眾生皆具佛性,與佛之實德之佛性同。
彼雖是基於理想之觀心,而移用於修得之上,寫生佛不二之妙情,毫無所違,
故言從修得來會意,其理毫無相違也。
被攝取心光所照護等者:
此正是當流,念佛行之宗義,我們稱聖道門為通途,稱淨土門為別途,又稱門餘。
法門有八萬四千,門門皆能成聖,但皆難成就,因無佛力加持故,
淨土法門為八萬四千法門之外,阿彌陀佛另闢之法門,故稱之為門餘。
念佛行者,為攝取不捨之佛光所攝,被佛心光照護,故亦復如此。
已領佛德者:
若如朝抱佛德而起,夕共佛智而臥,行住坐臥無有與佛相離之時也。
此正是念佛行者之態,雖片刻想離於佛德及佛智亦不可得,此境又焉能不喜乎。
傅大士所言者性得之佛,今鈔所言者就修得之佛,故言報佛言智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