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除惱苦者,惱者謂煩惱。(生死之因)此有二種。
一枝末惑。(三界見思)
二根本惑,界外無明。
經前文說煩惱賊害。此舉枝末,以攝根本。
故大經明總除根本枝末煩惱。
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癡。除二死苦果。(生死無常)則無量壽果。
除滅愚癡無明諸惱,則是大智慧光明無量果。當知。
除苦惱法,即阿彌陀名義。
三尊同應除苦惱法之聲即現。示主伴佛僧同一阿彌陀故。
論說主伴同入一法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豈非三寶同體義耶。
若約廣門義。則三寶歷然。下上品文示廣略相。
彼文說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佛自稱)來迎汝。
此就略門義為一彌陀名。其總結文。
就廣門云聞三寶名即得往生。
若約相入門,則三一相即。常一常三,無礙自在。
首題無量壽自含此三義。
無者略義。(無三寶隔礙故)
量者廣義。(三寶妙相常歷然故)
壽者即是相入之義。(如天台言壽者受也。廣略互顯不隔礙故)
經論祖釋(特見本書涅槃經一。點示三寶同一性相)
說三寶者皆應準之會宗義焉。
次正說偈。偈有四名。
一名歸敬偈,此準他論疏歸敬三寶乞加之例。
二名總攝分偈。此依偈中總攝經及四帖疏中要義。
三名歸三寶偈。此就標文立稱。
四名十四行偈。(金光明經文句記云。四五言則四句為行,七言則以二句為行)
此從句數立名。古老傳說。當家呼名十四行偈為故實焉。
今按論註(行卷終六十行百二十句。文類偈終同此。二門偈終云七十三行)
云偈是句數義。故以從句數呼十四行偈為故實乎。未見據耳。
道俗時眾等
自下二行八句(至歸依合掌禮)先勸大眾發願。
於中此句普告大眾。前標所謂大眾是也。
出家五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名道。
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名俗。
今經所被特在末代。薙染持戒無戒名道。白衣一切男女名俗。
言時眾者指同世眾。等者等取滅後有緣或可。
道俗固局人數故。道俗時眾通指後世之一切眾。
等等取有緣諸天及鬼畜。經云無量諸天及龍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