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是《華嚴經》的經文。

講信的重要,成就一切道的源頭,佛具足一切功德,也是由信所成就,成就一切善根。

而《大般涅槃經》對信心的要求很嚴,是具足和不具足兩種,不具足就是一闡提。

這是釋尊所說的法,一頭一尾,在信心的要求,沒有信心不成道,而非得要具足不行。

我們用個世法來做比喻,在一張紙上畫兩條線,如果成180度,將成為平行線沒有交角。

但是只要角度有些微的變動,兩條線向兩邊無限延伸,將會出現交叉,不是平行。

很清楚,信心只要有些微的偏,不是百分百,那就不是佛所賜的信心,佛的信心不二。

在世法上我們會說相似,兩件物品很像,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佛法上就會有所不同。

講般若,就絕對不可以講相似般若,這會誤了眾生,而且講相似般若是重罪下無間地獄。

我們知道,在密宗的教法有即身成佛,就是這個父母所生身,用這個身體不用轉而成佛。

這是聖道,也就是難行道,你自認有能力,這個身體就化為虹光身,次等的縮小,

就這樣的成就了你的佛道,要問問自己,不能我們就要轉個身,放下那個法才是正道。

經上所說的「棄麻擔金」,當找到了黃金,你的能力只能擔一樣,就應放棄不值錢的。

那個聖道,有的人修起來,一坐好幾天,又有了禪味,又是大家所欽慕,那又如何?

問問自己,當你沒了禪定,那裡是你的歸處,在禪定中,如果沒有護法,那肉身當如何?

那個來自福建的比丘,因為不識字,被認為沒文化,只能一個人到後山打坐,又如何?

他的禪功行,一入定很多天,在一般人的眼中,他當時的身體,只不過是個軀殼而已。

坐太久不動,人家還要當那個軀殼是死屍,還要把他來個火化,這又當如何?

放下自力,全依佛願力的他力,還是有些人,嘴上說放棄,也用盡一切的要放下。

殊不知,當他想放下,用力地放下那當下,卻還是有那麼些許的自力心,很可惜!

《歎異鈔》的第十六段,對迴心有這樣的解說,說:

一向專修之人,唯有一度迴心。平日不知本願他力之人,因彌陀賜以智慧,

覺知「平日之心不得往生」,乃翻本心相信本願,是為回心。

若言一切事,必須朝夕迴心,方得果遂往生,然,人之命終,不待呼息之間,

設若不及迴心,為住柔和忍辱之前,命已盡,攝取不捨誓願,豈非虛有。

《歎異鈔》雖然短短幾百字,但是字字珠璣,可以導人於迷途,成救眾生獲信之大利。

有機緣者,請詳細讀,仔細地用心去體會,這樣才不會對真宗教理有所曲解,誤己誤人。

仔細看,同一段,是這麼解讀如何信願力,認真去體解,說:

相信願力,心思解救惡人誓願不可思議,卻因善人得救之念繞心,始終懷疑本願,

缺乏他力信心,終致受生邊地,殊屬可歎。信心一經決定,一切依賴彌陀安排,

無須自己操心。如有惡行,愈應仰賴願力,柔和忍辱之心,自然順理而生。

往生無須賢巧,萬事彌陀是賴。常念佛恩深重,念佛心口常開,無心自然,方是他力。

謂自然另有別義之說,可悲也。

那個能夠為善,是宿世善業所催,而那個為惡,也是累世惡業因緣所使然,都會是無奈。

體解了這一點,才能夠放下,當行惡時,亦應當面對惡果,而慶幸有阿彌陀佛的救度。

不是說一定要為善才能夠念佛,或是念佛人若為惡不可赦,都是業報深,不要自找麻煩。

奥州に御一流のことを申しまぎらかし候ふ人をきこしめして、前々住上人奥州の

を御覧候ひて、もつてのほか御腹立候ひて、

さてさて開山聖人(親鸞)の御流を申しみだすことのあさましさよ、

にくさよと仰せられ候ひて、御歯をくひしめられて、

さて切りきざみても あくかよと仰せられ候ふと[云々]。

仏法を申しみだすものをば、一段あさましきぞと仰せられ候ふと[云々]。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