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要我力,亦不要我悟,久持他力之願行在身,而被無由之執心繫縛,

歸來流轉之故鄉者,真實可悲歎之事也。(74

上一段講於佛德疏而遠將如何,真如法性之理雖說眾生本具,於理為近,又奈何?

釋尊在成佛時,仰望星空,說了這樣的話:

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釋尊用的是證得,不是修得,可見佛性是本具的,所以說眾生平等,因皆具佛性。

《首楞嚴經》有一段故事,講一長者富人有一子,因為戰亂,必須讓孩子逃亡,

為了不讓孩子餓了,受苦了,讓他將來可以過好日子,特別把一顆如意寶珠縫在以服裡,

教代孩子無論如何不可以脫掉這件衣服,並且不能丟掉這一件衣服。

這孩子因為無一技之長,沒有牟生之能力,所以以乞討為生,到處流浪。

有一天,這小孩流浪時,被這長者發現,把他叫過來,看見衣服仍在,拿出如意珠。

如意寶珠,為無價之寶,可以如意變化各種財寶,滿足人之所需,所以又過著富裕生活。

長者富人者,是佛,流浪之窮子者,我等眾生,佛賦予眾生如意寶珠,可隨意安樂。

眾生雖各具如意寶珠,但是不知為用,故皆沉淪於五道,受無量之苦,無法自拔。

為甚麼會受無量苦,為什麼要受無量苦,因為皆是妄想執著,自己迷失自己。

佛在十方世界,說是救度眾生,事實上是找他的兒子,把他的兒子找回來。

佛要找回的兒子不是只有一位,是諸有眾生,每一位眾生都是佛子,不要妄自菲薄。

佛經說,有三種子不可以輕,就是不可以看輕他,那三子:龍子、王子及佛子。

龍子雖小,但是它仍然可以變化萬千,所以不可輕。

王子雖幼,仍在襁褓之中,眾大臣及百姓遠遠見之,無不下跪,尊敬之。

佛子雖是凡夫人,但他以蒙佛之攝取不捨,即得往生極樂,即將成佛,故不可輕之。

諸有眾生都是佛子,所以都不可以輕視之,就如同大富長者給他兒子如意寶珠。

是他兒子不懂,如同眾生妄想執著,不知自己之可貴,一直在外乞討,追求物慾。

當知,他所追求的,只是餬口,或是短暫的,時時或斷,不能長久,無可為樂。

這些都是相外求的,但是忘掉自己,自己本身一切具足,自己有如意寶珠,可求一切。

所謂從門入者非家珍,門者,六根門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意識在作用。

本身是佛,都有佛性,先師說「人人本是天真佛」,不用外求,這家珍具足。

本是具足,不用外求,從外求來的不是寶,是禍亂你自性的,是「妄想執著」。

真如法性,本自具足,只因為妄想執著,就有如在睡夢中,夢中出現一切的境界。

夢中,就如同現在的我們,凡夫人,有一切苦難發生,如同做惡夢,痛苦異常。

要如何解決,要如何使我們出離,把夢中人叫醒,醒了就不做惡夢了,就好了。

人生又如何,如何使我們出離,就是歸命 南無阿彌陀佛,是為一的一條出路。

去找如何開悟,東尋尋西覓覓,到頭來還是空虛,還是無法開悟,就算你有心得,

又如何,找誰問?誰能問?這世上已經沒有真正悟的人,有的話聽聽就好。

難啊!不要浪費時間,現在的人,生活壓力已經太大了,不要再替自己製造壓力。

做人就是要老實,不僅僅是對別人,最重要的是對自己,你騙不了別人,就算被你騙了,

也只有一次,下次人家就會遠離你,而且不是一個人,會是一群人,都遠離你。

但是騙你自己,就不一樣了,你部會遠離你,但是騙自己,受害的人是你自己。

甚麼是騙自己,自己做不到的,告訴你自己,你可以,這有時候行的通,自我勉勵。

通常是沒信心時,勉勵自己,告訴自己,自己可以達成,後來真的達成,這是好事。

我們要談的騙自己,不是這方面,這是正面的,說的是反面的,好高騖遠,自我麻醉。

明明能力所不及,硬說可以,到頭來浪費時間,空度一生,無所成就,

而對最重要的,出離三界之苦,一事無成,白白浪費一世,無法完成後生一大事。

要能認清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斤兩,去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才不會自誤。

就是自己騙自己,才會自己誤自己,認清自己,找到可以出離的方法,才是當務之急。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