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化身土稱本願為:「真門之方便」,除上所說善本德本外,復有定專心,
復有散專心,復有定散雜心,各種之分別。
所說雜心者,稱,大小、凡聖、一切善惡之機,各以助、正間雜之心稱念名號,
因為所行之教法為極頓之教,然能行之機為盾漸之機,雖行專而心間雜,故稱雜心。
所說的定、散專心者,以信罪福之心願,求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求佛的救度往生。
此種心,起於自力之心行,故稱之為「自力之專心」。
此願乃由,阿彌陀佛本所發果遂之願,(第二十願)為接引諸有群生海。
釋尊依阿彌陀佛之願,(第十七願諸佛咨嗟之願)開演功德之寶海,勸化十方濁世眾生。
親鸞聖人於化身土卷稱之為:
『至心迴向之願,不定聚之機,難思往生,《阿彌陀經》之意。』
至心迴向之願,如彌陀經所說,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佛即果遂,即得往生,說: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乃至,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乃至,
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此中說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故,一些佛學家就此大作文章,把往生之法依其意解。
把一心不亂解成,理一心、事一心等,這是禪定的功夫,並非凡夫人所能。
心不顛倒也是難事,臨命終時,正是所有的業障大清算之時,又人的執著更是痛苦。
在此之時,病痛、四大分離,將與此世告別,難分難捨,更是無法起清淨不顛倒之心,
若此之時,要求心不顛倒,那不可能,有一天台宗的法統,臨終時病痛,痛不可言。
他因為病苦,呻吟喊痛,弟子就說,何不用三止三觀去對治,你不是這般教導。
這位法統回說,「觀是假,病痛是真。」凡夫就是凡夫,騙不了人的,此時就見真章。
其實這一心不亂,不是禪定的一心,若依唐譯經文可知:
『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
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唐譯是說,繫念不亂,不是今天念佛號,明天有人說六字大明咒好,就改念。
不是我念佛號,念了幾遍,又要加念地藏王菩薩聖號,又怕不專,要加念百字明。
是要專一、專心於南無阿彌陀佛,如天親菩薩於往生論所說,我一心,一心無二心。
又如善導和尚所說的: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無量壽佛所成就的極樂淨土,是無為涅槃的境界,往生者即是不退轉,即證涅槃。
如此殊勝的境界,不可以用隨緣的心,輕忽的行,就想要往生的,這是不可能的。
凡夫人得往生,不是說自己想去就能去,認真修行就能往生,這是全憑佛的願力的。
沒有佛的願力,眾生無論如何的精進,如何的行布施等,還是無法與佛相應,不得往生。
釋尊於此教導眾生,勸眾生放棄自力心行,專心全意,全仗佛的願力,即得往生。
此兩個專,是信心要專,行要專,全仗佛願力,無疑無慮,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又心不顛倒,在唐譯說,『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是佛力加持,令行者安心不亂。
因佛慈悲加祐,使行者心不亂,於捨命時,即隨佛及眾會,往生極樂世界。
其實佛的本願,當生起欲往生之心時,即是往生成就之時,這才是佛的本願,經文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很清楚,是『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聞名起信歡喜願生,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至心迴向願生,至心是不二心的至誠心。
就是這樣的易行道,佛說易往而無人,是因為簡單到不可想像,使聰明人信不及。
這即得往生不只在無量壽經出現,彌陀經也是這麼說,經說:
『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
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已發願者,已往生,今發願者,今往生,當發願者,當往生,故是所有眾生皆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