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經舉至心以攝信樂欲生二心。

願文言十念,未分念何法,又未指意念口稱之分齊。

今經解說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以示口音十稱六字果名。

願文未示,信解淺深強弱分齊。

今經文說此人苦逼不遑念佛,以示最極下劣苦機。

雖不能解佛願深由,唯怖苦仰歸佛願,佛力能令滅罪得生。

超世願功,他力宗要,易行極致於此盡矣。

故別指下輩念佛金文耳。決定鈔云:

下品下生失念稱念願行具足者,更非機願行。

法藏菩薩五劫兆載願行成凡夫願行故也。

十聲稱佛者,此就能歸機邊以示願行具足之義。

言即有十願十行具足者,舊讀文有三種。

一從具足歸有。(簡不信稱名無具足願行)

二即有十願而十行具足。(決定鈔上轉讀如此,此顯有願則必具行,

 如疏四言,三心既具無行不成,即此義也。)

三即有十願十行而具足。(此轉讀特應義)有十願十行者,明法體具願行。

 (有者,具足之義,下就六字法體明願行具足是。)

言具足者,明能歸機能得具足十願十行,由所歸法體本具願行故,

能歸眾生得具願行,欲示機法所具願行其體不二故,言即也。

(能歸的機方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即具足十願十行之功。

 其實是因佛力所成就,佛願力成作名號,名號具足願行,故稱名具足願行。

 稱名即具足往生所應具足的願行,此乃佛願之功,成滿眾生往生之果。

 此乃淨土他力法門最殊勝之處,非一切自力行者所可達成的。

 《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說善根,《大智度論》說善根:

 『善根者,三善根,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癡善根。一切諸善法,

  皆從三善根生增長。乃至,布施非即是福,但能破慳貪,開善法門。

  善根名為福,如針導綖縫衣,縫衣非針也。』

 那些修布施等功德者,非即是福,只是破慳貪,開善法門而已。

 無法依之往生,因為不是福德,也是少善根福德因緣。

 不可以把念佛當成積功累德之工具,不然的話如同布施等。

 佛所賜的名號,佛所賜的信心,成就我們往生,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問:十聲稱佛具十願十行,則一聲稱佛應具一願行。一願一行業未滿耶。

答:一稱處即圓滿足無量行願,故大經云,聞彼佛名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論言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是)

  初念所得無量行願,一發口業,(一聲稱佛)名一願行,乃至十聲,

  名十願行,若一若十,還舊願行,一不是少,十不是多,唯約徧數立一十名。

  譬如有人服一香丸,(百千種香合成一丸)初服即時香氣滿腹,

  後隨氣息香氣發口,一發名一香,十發名十香,十香還舊香氣,一不是少,

  十不是多。

(成就往生在於佛方,也就是在於法方,只要機方能滿法方即可。

 佛願要度眾生,只要被度的眾生方、機方願生,佛一定救度。

 雖是僅起一念願生心,即得往生,為機方的我等於此應深信,不得自誤。

 信即得往生,不信者自己誤自己的往生,幸勿蹉跎,而誤自己的生機。)

問:今釋就口稱明願行具足義,若短命人,發願歸佛不及一稱,而命終者,

  其為不能具願行耶。

答:若自力不至心者,雖稱佛名不具願行。他力歸願不撐而具,

  由所歸佛體即是其行故。

  故如來會云:聞彼佛名能生一念喜愛之心,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禮讚云:稱念彌陀七日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一念得生者,願則具行義。三經中說發願得生,皆此意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