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發願者,已往生,那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還有已經成佛,到十方世界示現成佛,
都是已發願,已往生的行者,當然也包括信心的行者,信心成就者,都屬已發願者。
今發願者,今往生,當聞知極樂淨土,聞信阿彌陀佛的救度,心生起信樂往生心,
於當下稱為今發願者,今發願之同時,即蒙佛之攝取不捨之光所攝受,即得往生。
今發願者,於下一念起即是已發願者,所以已發願者和今發願者,都有可能是凡夫人。
凡夫人於發願欲往生心起之當下,即得蒙阿彌陀佛知佛光所攝受,即得往生,應知!
何故說,「所有眾生皆往生」,因為當發願,佛願救度故,一切眾生當依佛願。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出世之本懷,為救渡眾生,惠與眾生真實之利,真實之利即是往生。
眾生今世未起欲往生想,不是就此打住,佛不會捨棄任何眾生,將會培育其善根。
等善根成熟時,即是遣喚其往生極樂之時,故現時未往生者,都是當往生者。
往生者都當成就補處菩薩,當成就佛道,第二十二願成就文說:
『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
普欲度脫一切眾生。』
依此成就文可知,任何往生者都能仗著阿彌陀佛的願力,都能依此願力往生他方。
而且能隨願往生,隨其心願,往生任何之地方,所以當初東條英機所說將回來。
他沒有說狂語,他是仗著佛的願力,往生後馬上迴入此土,以了他這生所犯之錯。
如果沒有阿彌陀佛,沒有佛的願力,他不可能有那樣的願言,因為他將受盡惡報。
也因為有佛願力,所有的眾生,往生後將因佛願力故,只有了緣消業,而不再造業。
這樣的話,業也消了,也消業當中,並且可以度脫他的業緣眾生,多一個往生者。
舊業消了,不再造新業,消業之中有可以度脫眾生,有如燃燈,一燈燃一燈,
燈燈相燃,則眾燈皆燃,以此度脫眾生,不怕有度不盡的眾生,只怕你不肯。
這是淨土的度眾生,這是淨土的慈悲,這種慈悲才能真正惠與眾生真實之利。
聖道門的慈悲,雖說亦是慈悲,但總是不是究竟,而且也難能普及,難行。
有時候力不從心,有時候我們因私心故無法去做,歎異鈔接著說:
『於今生,任令對人同情愛憐,奈難相助,究無慈悲可言。』
就如同我開頭引大智度論,慈悲喜捨只是觀,無關於行,所以最後都要捨。
你一天到晚觀想要如何如何的與慈,如何的拔苦興悲,又如何的喜心,都是假的。
因為真實的你,你沒有能力,只是空談,只是計畫,不能起實際作用,故要先捨。
離開那些計畫,面對現實,我沒有能力給,所以要先修六度萬行,成就佛道。
人最珍貴的不是我做了些甚麼,貴重的是知道我能做甚麼,甚麼是我無法做的。
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能力,認真的承認自己的缺失,不要做自己能力所不及的。
我們現在說要做布施,學學就好,隨緣去做,如果你認為不做會不安心,就去做。
有時候知道能力不及,但是不做心不安,還是去做,就算會頭破血流,還是去做。
淨土行者的心態,應該做的就放心去做,不用顧慮到利害得失,只考慮應不應該。
該做的事就去做,可能會危害到自身的利益,但是如果不做會後悔還是得做。
但做完了就好,不用去計較,可以檢討缺失,沒做好下次改進,其實這是做事的道理。
聖道門的行人以行善修福積功累德為修行,所以任何有機會行善都應改要把握。
不管應不應該,只要是善事,一定要想盡辦法去做,不能落於人後,盡心去完成。
但是,人種是有私心,會有分別心,總是要先保護自己,在自己的利益上先著想。
有時候還要在名譽上沾個邊,這無庸置疑,也是無可厚非的,畢竟是一個凡夫人。
凡夫總會在名聞利養上沾,出個錢,如果是默默無聞的,好像沒有意義,起不了興趣。
所以有很多的地方,都會給有錢人出名的機會,大法會有功德主,跟在出家人後面,
拜佛的時候站最前面,牌位上掛最中間,放在最顯眼的地方,讓大家都看得到。
把這些有錢人捧得高高的,這樣的話錢就會乖乖地出來,越多功德越高。
把名字刻在柱上,進門的匾上,都能夠有大功德,是蓋廟的大功德主,很有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