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又可以這樣解說,前面四種德為方便門,次為智慧,最後為慈悲門。

又,智慧與大乘者,為光明壽命也,以四德因成二德果。

滅眾生無明強因,(光明)度無邊生死苦海故,正覺已成,名以光明壽命。

又應知,苟欲生報佛淨土,當從信解入,信解已開,則諸德自具。

宣說此妙德之經典,為吳漢魏唐等四種譯本所未譯出,唯獨此宋譯言知而已。

但當知,譯經者各具所好,所以所譯經多少有出入,但不違佛之本願救度之功。

如魏譯本言:高才勇哲,與世超異。

高才者,才力高豪也,因才力高故,能行信解不捨。

勇者勇猛也,勇猛故,則能修行精進。

明哲故,能以智慧為乘,利用以度眾生也。

與世超異者,今所言第一也,因超世所能故。

應知,作法、法藏菩薩因位所行,已遙出諸佛之果位,因中具果,故亦為第一。

然作法、法藏菩薩因地所行,一切功德智慧,全為救度一切苦眾生而行。

念佛願生之行者,仗佛願故,所乘一全佛之功德,因是佛功德,果亦是佛之功德。

所以說言:是以,唯有念佛方為真正大慈大悲之心。

就如莊松同行所說:應該順从佛语,因为只有佛那儿才有净土。從佛語,因為只有佛那兒才有淨土。

真正的淨土,順從佛語,真正的慈悲,往生淨土,唯有往生淨土,才能真正行慈悲行。

在這五濁穢土,眾生唯能做的是「造業、為惡」,無奈,好似是原罪,無法避免。

但是轉個心念,阿彌陀佛就在我們身邊,時時在照護著我們,為有佛那兒才有淨土。

也只有佛才能真正的有慈悲心,我們也為有全依佛的願力,才能行慈悲行。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雖說信入已經是很難了,但是不應有所氣餒,為真報佛恩,就應如是說如是傳播。

有一段莊松同行的對答,就告訴我們,雖是難中轉更難,但是都是佛願:

『莊松的檀那寺勝覺寺的老主持問莊松:你曉得不曉得往相迴向的利益?

莊松立即答道:祢(指如來)的工作,我怎麼能知道?

老住持又問:那麼,還相迴向的利益呢?

莊松說:那是我一高興,別人就撿去高興。

就迴向有兩種,往相迴向與還相迴向,往生論說:

『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

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迴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示應化身者,依論註說,如法華經所說,普門示現之類。

所說普門示現者,如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

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乃至,

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乃至,以種種形遊諸國土,

度脫眾生,乃至,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來度脫之,普遍現一切身,無所障礙,度脫一切。

遊戲有二義,依論註說:

遊戲有二義,一者自在義,菩薩度眾生,譬如獅子搏鹿,所為不難,

如似遊戲。二者度無所度義,菩薩觀眾生,畢竟無所有,雖度無量眾生,

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示度眾生,如似遊戲。』

度眾生如遊戲式,這樣的度眾生就沒有壓力,不會有非度成不可。

禪宗說,終日度生,實無一眾生得度者,就是這一種心態,以度眾生為己任,

但是無有一眾生得度者,這樣就沒有非我不可,就是一種灑脫,輕鬆自在。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