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土法門,淨土真宗,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往生,使自己往生,使他人往生。

從最早的龍樹菩薩,就把淨土門和聖道門做一個明確的區分,很清楚的區隔。

龍樹菩薩將淨土門和聖道門分別為,易行道與難行道,用旅行到遠方做比方。

坐在船上出遠門,不用走由船載著去行走,比喻為淨土門,仗佛願力,容易。

靠一雙腿走路,不管是上上下下,或是平路,都是很累,比喻為聖道門,自力難行。

天親菩薩就直指一心歸命,無礙光如來,以無量壽經光闡彌陀橫超救度之誓願。

曇鸞和尚論註往生論,宣明往生極樂報土之因及果,都是由佛願力「他力」成就。

這裡所述的他力,不是指父母親、兄弟朋友等的力量幫助,所指的是佛的願力。

「他力」、「佛力」是佛的願力,要來幫助我們眾生成佛,先令我們往生淨土。

如何是佛的願力,佛如何成就願力,佛力又從那裡來的?

佛的願力是因為佛成正覺時,成就了誓願,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覺者。

換句話說,佛成正覺,是自利利他都圓滿而成就正覺,故能令眾生覺悟。

眾生無始以來為無明所惑,故無法明辨一切,無法出離,有如千年之暗室無光明。

佛的正覺智慧有如光明,能照破一切無明之惑,有如千年暗室,一光即能驅逐。

故不管眾生之無明闇是如何的由無始劫就已經存在,眾生如何無助徬徨。

只要的正覺光明一到,無始劫已來的無明即刻照破,故知佛力之可靠、應仗之。

在阿彌陀佛的眼中,眾生的能力如何,了然於心,凡夫是無絲毫能力去證悟成佛的。

佛的願力因此產生,為了悲愍眾生的沉淪而生,阿彌陀佛不棄眾生的慈悲心。

出於佛的大悲心,阿彌陀佛無法也不會不幫我們完成我們成佛的路。

阿彌陀佛的這個動力,成之於我們就是「他力」,具體顯現出來的方式為「本願」。

每尊佛乘佛前都有誓願,有共願,有別願。

共願是每尊佛發願成佛都共同發的願,有四弘誓願。

別願就是每尊佛成佛前個別發願要如何救度眾生的願,別願各自有別。

如釋尊發五百大願,藥師如來十三願,阿彌陀佛的別願有四十八願。

所說的本願,是指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願,誓願就度眾生之願,願文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誓願就度眾生,是阿彌陀佛的本願,而顯現於名號,用以救度眾生。

深知眾生無力出離三界,故所顯現的救度為他力、佛力,稱「他力本願」。

此他力本願,最後顯現出來的具體形式,就是「念佛」。

以「念佛」來救度我們眾生,故知,此「念佛」,非是靜態的。

「念佛」是永遠不斷的在活動,應該說是躍動著,用以喚醒我們眾生。
而這個密集又不斷的活動,在我們眾生的心中,所顯現的為「信心」。

雖說是「信心」,而表現的方式,從眾生口中出來的是「念佛」。

在《歎異鈔》的第一段文中,親鸞聖人說:

『相信依賴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之本願,可得救往生,而念佛之心生起時,

即已獲取不捨之利益。』

念佛心起時,行者即應知,我以獲取阿彌陀佛的攝取不捨之力益。

這是「信心」,是阿彌陀佛所成就,是阿彌陀佛所賜與我等的「信心」。

這「信心」是要自己發,或是應信受佛所賜予,自古就有很大的紛爭。

親鸞聖人當初在其恩師法然上人處,就因為信心問題和同修之間有所爭執。

這一件事情,後來還由法然上人親自裁決,歎異鈔敘述說:

『某日聖人云:「善信信心與上人信心一也。」

勢觀房、念佛房等同朋,不以為然,詰問道:

「上人信心豈可一於善信信心?」

聖人答曰:

「上人智慧,才氣高超,善信與比固為狂妄,唯往生信心,全不相異,唯一也。」

同朋責曰:「豈有此理」。爭議未果,乃請示上人稟以詳情,裁定誰是誰非。

法然上人曰:

「源空信心,如來所賜,善信信心亦如來所賜,故是一也。

別具信心之人,將往之淨土,恐非源空將往之淨土。」』

本願是佛力所成就,名號是佛所賜,信心亦是應依佛所賜者,方能往生佛淨土。

曇鸞和尚於《往生論註》最後說: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捨自力心行,忘掉求定力,全依佛願力,才是我等凡夫人所能、所應行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