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為禪宗語句只是機鋒敏捷,語句巧妙,殊不知大謬不然。
禪宗大德的一言一句,都是當人的真實受用,本地風光如實透露。
再引一則藥山公案,就可證實禪師的答話不是口頭禪。
一次藥山隨眾入山砍柴(古德作了方丈,並不就養尊處優了,這些勞動都是受請同去的),山很深,正在打柴的時候,弟子看見老虎來了,弟子大喊:「師父!虎,老虎來了。」
希望師父趕緊躲一躲。
誰知藥山呵斥弟子說:「什麼虎?是你虎。」
有什麼老虎?是你,是你現老虎。
這生死關頭,危在瞬息之中的時候,真實的水平,就看出來了。
藥山禪師他沒有虎哇!是你虎哇。
所以修持人要有真實的受用。藥山禪師無虎,所以虎也就無法傷害禪師。
禪宗的語言很不好懂,因為它一句中有三句。
一句是截斷眾流,斬斷你的妄想。
一句是涵蓋乾坤,蓋天蓋地無所不包。
還有一句是隨波逐流,就是隨著你所說,大眾所說而答話。
你是波,你是流,就隨這個波,逐這個流。
例如人問趙州:「什麼是道?」
答:「牆外的。」
又問:「不是這個道,我問的是大道。」
趙州答:「大道透(直通過)長安」。
答話中一句有三句。
首先是截斷眾流,聽的人目瞠口呆不能擬議。
第二是隨波逐流,你問道我就答道。
第三涵蓋乾坤,含攝無邊妙義。
一切都是大道。
「觸目菩提」,眼所見的都是菩提,「牆外邊的」當然是道。
一句中包涵三句,所以一言之下,聽法的人狂心當下停息。
這是禪宗的殊勝之處。但是從宋朝以後,這種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言之下就能開悟的妙法,人們的根器不夠了,參禪的人就強調參話頭。
參「父母未生之前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誰叫你拖這個死屍來?」
「念佛的是誰?」等等。
參來參去,真真起了疑情,心中孤零零只是這一句話頭,高峰禪師稱這種境界為無心三昧,這就要打破本參話頭,悟見本來面目了。
近代虛老,是我的皈依師。
五十七歲閉禪七送水,一次手拿著杯子接開水,沒想到水澆到手上了,杯子掉在地上「啪!」的一聲響,虛老開悟了。
當時寫了兩個偈子:
(一)
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楞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二)
燙著手,打碎杯,
家破人亡語難開,(指人我皆空,思慮全消)
春來花香處處香,山河大地是如來。
這是近代真實證悟的大德,苦參到五十七歲,正是禪門所貴的久參遲悟,自然善自保任,究竟心源。
參禪極殊勝,但必須上根利智才易契入。
常說開悟之人須有七朝天子福,九代狀元才,不是凡庸的人都能問津的。
並且開悟的人,往往還未斷除後有,例如禪宗五祖戒禪師轉世為蘇東坡,蘇東坡仍未解決問題,直到明朝轉世為袁中郎,也是喜禪的文學家。
袁以作《西方合論》的功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方才真了生死。
所以永明大師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跎。」就是指這類情況。
只是初步明禪,而無求生西方淨土之願,十人之中就有九個人,反而是多浪費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