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劫滿未滿 智行圓未圓 正使盡未盡 習氣亡未亡
功用無功用 證智未證智
此六句對辨佛與僧位相。
時劫滿未滿者,辨修時滿未滿。梵語劫波此云時分。梵漢竝舉以言時劫。
起信論云。一切菩薩皆經三大阿僧祇劫。
依持地論。從十住位乃至初地,經初僧祇。
初地至八地,經第二僧祇。
八地至十地,經第三僧祇。
第十地名滿已前為未滿。
又於三祇各論滿未滿。滿究竟論之佛為極滿。
問:經却證猶是漸教說。今歸頓教一乘三寶。何依三乘漸教說耶。
答:楷會之云。一乘頓教具說圓融行布二門。二門相即鎔融無礙。
一切即一是圓融門,一即一切是行布門。
猶如萬波即是一水。一水即萬波,體一融即耳。
漸教經劫修證但行布不圓融。
而今偈中具明二門。出體圓融。(設二箇海字示諸法平等)辨相行布。
此頓家之漸,非直依漸教。示圓頓人亦經劫修行有其二由。
一由大悲。唐華嚴經五十三云。雖能一念即成菩提,為眾生故於無量劫行菩薩行,無
有休息。
大般若四百七十一云。以諸有情於一切法不能通達皆如幻化。
是故菩薩三無數劫,為諸有情修苦難行。
二由大智。諸大菩薩得如幻三昧達生佛無二。故能於無量劫為物勤修無倦。
大般若四百七十一云。復次菩薩於一切法如實通達皆知幻化。
故於三無數劫為物修菩薩行。
如法華說。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菩提法。
授記諸大第子歷劫修行作禮。竝即圓融之行布門。
與今偈義相同焉耳。智行圓未圓者,約六度滿未滿。
般若證理,故名為智。五度乃是事相助業有進趣功,故名為行。
初住已上乃至等覺各修六度。等覺為圓,已前為未。究竟論之佛為極滿。
正使盡未盡習氣亡未亡者。此約斷惑辨佛僧位。
正使習氣有三惑。(楷云。正使二執二障正體。習氣彼二薰習氣分者是)正使三者。
一:見思惑(上所謂四流是)驅役眾生令漂三界分段生死,故名正使。
(名界內惑)三乘通斷亦名通惑。
二:塵沙惑。
三:無明惑。
驅使三乘令受界外變易生死故。名正使。(明界外惑)唯菩薩所斷,亦名為別惑。
塵沙惑名出自天台典集。涅槃經中示其惑相。
親鸞聖人《教行信證》引彼經文故。今為辨之。勿謂無所關。
迷中道理名為無明。迷諸事相名為塵沙。
塵沙唯是利物之障。非為自己出界之障。(小乘說之名不染污無知)
先釋其名。無知事多,如微塵恒沙,故名為塵沙。
次辨其相。化身土卷引涅槃云。佛及菩薩為大醫故,名善知識。知病知藥,應病授藥。
三總攝塵沙惑境。
一言病者。所化眾生所具界內界外煩惱及其輕重惑病。
生起一一因緣其數甚多猶如塵沙。於之不知名塵沙惑,能悉知之名斷塵沙。
二言藥者。能治法門其數甚多,猶如塵沙。非但佛教,一切世法亦知善用則為法藥。
故佛菩薩為利物故盡習世間一切事業。
具如唐華嚴三十六所說。十住論第九云。
若知世間法者,則於眾生易相悅入。化導其心令住大乘。
若不知世法,乃至不能化導一人故。世法者是化眾生方便之道。
(如佛為牧牛人讀十一種牧法,以是信伏入道)
世出世間能治法藥其數無量,猶如塵沙。
於之不知名塵沙惑,能盡知之為斷塵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