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來想說簡簡單單的問題,三言兩語就可以回答,但是一想,不能如此草率。

修行、學佛的行人,於開始時一定要有定課,為了要束心,把散亂心收回。

但是真正要能夠了生死,這一點定課會不夠用,應該是全部精力投入。

自古以來的大德、開悟者、能明心見性者,那一位不是為法忘軀,全身投入。

以密宗白教的祖師密勒日巴來講,為了求法,忍受多少的折磨,受多少的苦。

傳了法修行,到深山的山洞裡,自己一個人,要忍受寂寞、飢餓等之苦。

禪宗的修持、參方,不能了悟,不會停止,一有見地,必須要找人印證。

為了要找一位明師,走遍千山萬水,找到後停下來參,這一參就可能是終身。

念佛行,法藏比丘,阿彌陀佛的前身,因眾生的根基,開三門、三願接引眾生。

釋尊因眾生機,依此三願,廣開淨土三部經。

依第十九願,說觀無量壽佛經,願文云: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

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如經說三福,定散十六觀門。

因韋提希夫人之請,講定善十三觀,又不問自說三福九品等散善三觀。

經言: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惟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應知,因是釋尊在世正法時期,眾生依教修行定觀易成,佛力加持故。

經言:我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淨土一門必由此定散之門而能入,但入門後應知取捨,不應停滯,如世人學習,

小學畢業後中學,一路前進,不能因為小學有趣就此停留不進,故觀經最後佛說: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是語就是觀經之十六觀,說持是語即無量壽佛名,即是捨定散諸雜行入持名一法。

即是入專持佛名之阿彌陀經,法藏比丘發第二十願,佛說阿彌陀經,願文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

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彌陀經說: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

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但是,應知,名號是阿彌陀佛為成就度眾生故而成就,非是為積功累德之本。

若行人於此以自力心行執持名號,祈願往生,則恐落入自力疑佛智之罪,故應離之。

故於經末,佛告舍利弗,發願即生之本願宗旨,經云: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

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已發願已生,今發願今生,當發願當生,正是第十八願的精神,導入弘願本願,願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佛願勸往生,勸發三心,但佛深知,眾生無力,於成就文,釋尊宣說: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裡特別提「信心」,一般學習或是宗教上,常會提及信心,但是淨土的信心不同。

一般的信心,如說我對你有信心,有信心完成,這個信心是生滅心,第六意識的信心。

首先,淨土宗的「信心」是「往生之因」,不是凡夫的生滅心,是佛心。

所以要別加上「真實淨信」,是這樣的佛的心,來到我們眾生的心中。

我們稱為「信心」,他力的真實心,來到我們凡夫的心,是本願力單獨的運作。

又如何本願力來到我們心中,那就是「聞法」,沒有聞法,

彌陀的本願力就部會在我們心中顯現成為信心,就只有聞法。

聞法不是光用耳都聽聽,要思惟,要信解等,宋譯無量壽經有一段經文說:

『信解第一,明記第一,修行第一,精進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

這就是聞法的一系列動作,前四項可以稱為修,第五項自利,最後利他。

就是徹底聽聞,當徹底聽聞後,阿彌陀佛的心就會在我們心中,顯現為信心。

念佛一法稱為淨土法門,以阿彌陀佛的願力為往生之力,沒有佛的願力,

四十八願形同虛設,是仗佛的願力,得以往生,這才是本。

念佛行是往生行,不是求取定力,定力再深,沒有得到佛的大願力,往生無望。

定課是應該,有如工作中念佛,但不如念佛中工作,活在念佛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