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即表示正信念佛。而:
「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
往生者,則難思議往生也。
佛土者,則報佛報土也。」
這就是表示凡夫得生。
這是開顯著誓願不可思議之法門,是闡揚著一實真如海的《教行信證》六卷之綱要,
尤其是《正信念佛偈》誠為開顯「正信念佛」的要義。
雖然對真假分判沒有特別舉述,且對凡夫得生一義,亦不過是自然的敘述,
但從其內涵看,自然是以真假分判為前提,以凡夫得生為結果,
這樣才純全顯示出正信念佛的要義。
所以祇拘泥於《正信念佛偈》的表面,
以安置在行卷之末而視其只是讚嘆「大行」的看法是有所不及的。
詳細觀察起來,須要了解,將其安置在行卷之後,
是要成就行卷與信卷之關節,並且要統括著《教行信證》整體之要義,
像這樣的領解,才能體察這《正信念佛偈》是表顯他力真宗之正意的。
《正信念佛偈》是以一宗的教義統括在「正信念佛」的要義中,
而開顯著他力真宗之正意。
這純然是繼承著法藏菩薩之選擇本願,並適切地傳持著善導大師與法然上人之宗義。
《正信念佛偈》正表示著真實之行與真實之信的內容,
若該攝起來即歸第十八願,若分相起來即出於第十七願與第十八願。
「真實行之願者,諸佛稱名之願。
真實信之願者,至心信樂之願。」
這是約述行、信分相的法門。
諸佛稱名之願是第十七願,依此第十七願開顯真實大行,就是行卷。
至心信樂之願是第十八願,依這第十八願開顯真實大信,就是信卷。
根據這第十七願與第十八願表示著真實「行信」的關係,
而如實開顯著「念佛往生」正意的即是《正信念佛偈》。
而這行與信的別開,究竟是開顯著念佛往生的要義,
所以該攝起來應結歸於第十八願。
分別的法門即是該攝的法門,所以說,
正信念佛的行、信即是選擇本願(第十八願)之行、信;
假使以該攝門的念佛往生為傳統時,分相門的正信念佛則是已證的法門。
須知,傳承著淨土教之本質「念佛往生」而開顯「正信念佛」的正意,
就是這個《正信念佛偈》的綱要。
其次關於撰述《正信念佛偈》的感懷,如偈前文後段所述:
「是以為知恩報德披宗師之釋言:
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
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啟。
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由此即可明白,聖人是為著知恩報德而撰述這《正信念佛偈》的。
是為信知佛恩之深遠而作《正信念佛偈》的。
感荷佛恩雖是一切佛教徒的共同風格,然衷心感戴著佛恩的,
自古以來鮮有如親鸞聖人了。
蓋因聖人是仰受絕對他力迴向(救度)的,
不論是因或果,往相或還相,都是佛力迴向的緣故。
所以聖人的生活盡是知恩報德的發露,
而知恩報德的方式中,以讚嘆佛德為最上,因此才撰《正信念佛偈》來讚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