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論中稱多寶佛為求佛果即是正報。下唯發願求生淨土即是依報。
一正一依。豈得相似。
又來論下至名易也,結顯向來立破之義。
於中有四,此一節文對辨依正,破他濫解。
濫解何者,論判別時自有二種。
一成佛別時。謂念多寶名以此一行求成佛者,是別時意,萬行成佛是真實說。
(萬行一行相對,判別時非別時。)
二往生別時。謂,以唯願心求往生者,是別時意,願行具足得生,是真實非別時。
(唯顧具行相對,判別時非別時。)
論主所判其意如斯,然通論家不辨此異,以成佛別時例往生別時。
謂如念多寶名求作佛是別時。念彌陀願生亦同是別時。是其濫解。
今文破之。
傳通記云:言來論者,上來所引攝論,故云來論。
文中所言下者,對上,成佛別時在上,往生別時在下。
餘文易解。
然正報難期。一行雖精未剋。依報易求。所以一願之心未入。
此對辨難易明二種別時。
然字承上一正一依對辨難易之分齊也。
期期得也。
精精進也。
剋剋成也。
一願心者,謂唯願也。意謂,往生易求得故。
判唯願心未入淨土,若具一行(念佛)則得生也。
雖然。譬如邊方投化即易為主即難。
今時願往生者並是一切投化眾生。豈非易也。
此舉往生易,明其非別時。
雖然二字不易消釋。(傳通亦云此實難了)準下句云豈非易也。
則此言標暗釋伏難。難曰,既言依報易求,故唯願心未入淨土。
若能具行,則易得生。然凡下人具足其行,亦還為難。
何云易求,這個疑難,一往似理,故與云然,再往不是,故奪云難。
言邊方者,邊國民也,投歸投也,化德化也。(以德教人謂之德化)
意謂,邊國夷狄眾民,歸投中國聖主德化,入其王國為民是易。
自得昇進為王是難。
今時下合,竝字通標善惡眾機,
意謂,今時末世眾生,歸順彌陀本願勅命,願往生者。
竝投化之人,佛力能令具足願行,易得往生。
故返破云豈非易也。
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此舉佛願力,明易生之由。
不用自力策勵願行,仰投佛願,故云但能。
上自一形,下至十聲,皆同乘佛大願大行。
則佛願令易得生,故云以佛願力莫不往,故名易。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是也。
(這一生真誠念佛,以一生之力,專持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的念佛行者。
是因信佛的願力決定能攝受其往生故,決定往生。
念佛行者,盡形壽,一生持名念佛,只因感佛恩故而持佛名。
並非因為能執持佛名之力,並非執持佛名而能達一心等而能往生。
往生之決定,在初發心,起願生心之時,即蒙佛之攝取不捨。
是佛的願力所成就念佛行者即得往生,此行者應該信受之理。
故縱然無法盡形壽的念佛,即使是十聲,願往生心與佛願相應。
行者應知,是佛願力不捨眾生,故起一念欲往生的同時,已為佛所攝取不捨。
故盡形壽持名念佛,往生之功在於佛的願力之攝取不捨。
十念乃至一念,持名念佛,往生之功也是佛的願力攝取不捨。
都是佛的願力所成就,在佛的心中,都是佛的獨子。
在往生者的機方,我們可以分別是認真的念佛行者。
或是比較懶惰、資質比較差的念佛行者。
在佛佛救度的法方,完全沒有分別,分別的是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