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斯乃不可以言定義。取信之者懷疑。要引聖教來明。

欲使聞之者方能遣惑。

此總結成上來釋義。

斯者總指上來立破。

不可下二句責破他臆論。

言凡言也。

義教義也。

意謂,聖教義趣幽深,不可輒以凡人臆言定其深義。

若以凡言定義,則無志者而已,茍欲取信者,應回顧懷疑。

故云不可以言定義取信之者懷疑,或可。

言者指論文言,論以金錢譬,明成佛別時。

乃復以其譬,例往生別時,云如前應知。

此似言觀經念佛亦別時,其言雖似,其義是殊。

(論別時意是指唯願,觀經念佛願行具足。)

通論家徒不會論意,錯定觀經念佛亦別時意之義,故今斥之。

云不可以言定義。

前言久來通論之家,不會論意,錯引下品下生十聲稱佛,與此相似等是。

(相似,天台止觀稱六即佛,道出修證的過程,及所證的淺深:

 一理即佛。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眾生皆有,稱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依佛法修持,了解菩提真理,稱名字即佛。

 三觀行即佛。依佛法修行後,再進一步,證五品弟子位,(隨喜、讀誦、說法,

  兼行六度,或正行六度。)稱觀行即佛。

 四相似即佛。明止觀,斷見思惑,證得六根清淨,稱相似即佛。

 五分證即佛。斷一分的無明,證一分的法身,這裡講的無明分為四十二品,

  由初住起到等覺妙覺,共四十二位次,每斷一品無明進一階位。

  稱為分證即佛。

 六究竟即佛。斷盡四十二品無明,故無明永斷,妙證涅槃,稱究竟即佛。

 這裡所指應該是第四等的相似,但若依禪宗,是一句貶稱的說法。

 禪宗的常用語,相似禪、相似禪徒、相似語言等,

 其中相似語言指的是似是而非的語言,是完全的貶意詞。

 佛法的般若,如果翻成漢語可以稱為大智慧,不同於一般的智慧,

 是能讓眾生斷煩惱出三界的智慧。

 相似般若就很不好,是似是而非,說相似般若是下無間地獄的,應知。

 何以這麼說?

 般若是智慧,是大智慧,是成佛了生脫死,到解脫的彼岸的智慧。

 般若這種大的智慧是佛才能說的法,是正知正見,不可違背或紐曲的。

 是帶領眾生離苦得樂,真如解脫的智慧。

 今天一個人,用是是而非的語言,告訴他的追隨者,就是這麼修。

 他講的和佛講的非常像,但是本質確不同,結果更相反。

 不懂的人,根著他這樣的修下去,結果沒辦法成就,又墮落。

 就像說一個瞎子,領了一群的瞎子,漫無目地的走,會是驚險萬分。

 自己對般若智慧沒有真實的了解,去指導他人如何是般若,不可能。

 禪宗說:一個無面目長老,拿著冬瓜印,給人印可。

 無面目,無法洞見自己,對自己知道的不知道的都無法了解。

 冬瓜很軟,印材的質地要堅硬,刻出來的印才不會變,蓋章才會清楚。

 你自己不清不楚,要去印證人家有沒有開悟,答得也不清不楚。

 像拿著冬瓜作的印章,這一蓋糊糊的,所以被印證的也不清不楚。

 這是非常危險的事,非但自己,被印證的也危險,自以為開悟了。

 自己不清楚,被認證已開悟,又再印證、指導他人,自誤又誤人。

 所以佛說,說相似般若,罪在無間地獄,求出無期。)

要引以下正結自意。

要要求也。

言聖教者,通指前引華嚴法華,別指小經觀經大經。(上盡一形等文。)

意謂,今要引聖教證來明念佛即生義者,欲使聞之者除遣疑惑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