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土的慈悲,要成就慈悲的能力就和聖道門不一樣,完全是依仗著佛的願力。

接下來,這一段文最後說:是以,唯有念佛方為真正大慈大悲之心。』

念佛是乘佛願力,依仗著佛的願力,這裡轉錄一段宋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的話:

『信解第一,明記第一,修行第一,精進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

此段經文是講述法藏比丘當時在世自在王如來前,他的修持及他的程度,

是嘆法藏菩薩的德。

德,義有多種,但今經舉六項,用來全攝得之義,而稱為第一,以明他所不及。

信解者,信受佛所覺之語,今天來講就是佛經,特別指無量壽經,不敢容疑。

於所聞法,即是所聽聞的佛經語,及對無量壽經,淨土經教,了了於心無所疑滯。

清涼曰:信若無解,信是無明,解若無信,解是邪見。

今讚嘆法藏比丘,有信有解,而其信解為他所不能及故,曰信解第一。

如經言:聞佛所說,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即是也。

若依此觀念佛行者,明信佛智不思議,解領本願成就往生成就,亦名信解第一。

此義就如經言:廣大勝解者。是也。

明記者,信解不闇,言之為明,憶念不捨,明之為記。

雖已能信解,忘失不記,則何益之有,法藏菩薩,信解而不捨焉,故曰明記第一。

經言:往一靜處,獨坐思惟,經於五劫。是也。

思惟所聞,經五劫而不失故。願往生之行者,亦復如是。

為貪瞋煩惱,不惑亂往生信心故,明知可曰明記第一。

修行第一者,雖已憶念所信法,不行之,又有何利益可談。

今法藏菩薩,於所聞法,無不修不行,修之行之,他不能及,故曰修行第一。

經言歷大阿僧祇劫修菩薩行,不生慳貪心、瞋恚心、愚痴心,亦無欲想,乃至,

如是之行,無量無邊說不能盡。是也。

願往生之行者,亦復如是,行住坐臥,皆行此行,不問時節久進,故可曰修行第一。

精進第一者,雖行此行,然或有疑惑中悔,不能相續,又有何益。

然法藏菩薩,普行所願,誓不休止。

經言:願我精進恒決定,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所發弘誓永不斷。是也。

願生行者,亦復若斯,動靜寤寐,常行此行,畢命為期,誓不中止。可曰精進第一。

智慧第一者,智慧乃光明之體,光明是智慧之相。雖福德成就,神智不明了,何益之有。

然法藏菩薩,住真實智慧,行諸難行,為光明王。

故經言:我住一劫,說此光明功德利益亦不能盡,慧光照十方,無能障礙者。

念佛願生之行者亦復如是,所謂蒙光照者,成就諸佛無上智慧也。

大乘第一者,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界,令生淨土也。

然雖有修行精進成就,然智慧不能令諸群生速成寂淨位,所得之智慧,何用之有。

然法藏菩薩,以智慧光明,廣照十方剎土,除滅諸有情之貪瞋煩惱暗,

地獄餓鬼畜生,悉皆得捨三塗之苦,圓滿昔所願,一切皆成佛。

經言: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有惱,出生眾善根,成就菩提果。是也。

念佛願往生之行者,亦復如是,願作佛心,(智慧信心具諸德)即是度眾生心也。

是故經嘆言:此人非是小乘,德明第一此人非是小乘,得名第一弟子也。

當知此之六德,若從因向果,以信解為先,從果向因,以大乘為先。

今是嘆法藏比丘,宋譯為作法因位故,以信解為先,至嘆願生者,亦復同之。

故以信解與大乘,括囊諸德。

經言:發一念信(信解)歸依瞻禮(含中間四德)當知此人非是小乘,(大乘)

     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六德總結,故曰第一。)弟子。是也。

經之所舉之前四者為德之體,次一德之相,後者為德之用也。

或曰,前五者為自利,後一者為利他,自利利他之德兼備也。

信解而明記,言之智慧,修行精進,為眾所乘,故言之為大乘也。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