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述祖釋者。蓋高祖諸文,正據二經一論金言,顯示超證佛果之義。
大經願文(第十一願)說二種益。一定聚益。二滅度益。
文云: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言定聚者,是等覺位故,如來會說此定聚云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菩提。
等正覺者,即是等覺。(舊譯經論,佛十號一名等正覺,如大經等,
故人謬謂,等正覺者是佛果名,乃生彼已,所得利益。新譯經論,多揀此濫,
說等覺名,名等正覺,佛十號一名正等,如來覺會上,華嚴經上。
稱讚經等,說十號一云正等覺。)
既說定聚,名為等覺,定聚等覺,名異位一,故末燈鈔會二名云:
『大經名正定聚。如來會說等正覺。名雖乃異一意一位也。』
十住毘婆沙判此正定聚,為現生益,彼論五云: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又云,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威德,即時入必定。』
現既入定聚,定聚即等覺,現入等覺位故,次生直至佛果。
故如來會說當益曰: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致涅槃處。
高祖正依上件三文,顯示現生入等覺位,次生直至佛果法門。
讚云由念佛往生願,至于等正覺者。(此歎現生入定聚益,
勸章亦歎此現益言,住等正覺位等者也。)即便同於彌勒,
當證大般涅槃。(此難與彌勒同,次生直至佛果。)
略述祖釋,文義如斯。具二門偈如講義第三辨。
又如必至補處願言,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此亦超證極果文證,文標所被人云諸菩薩眾。
莊嚴經說之,言所有眾生,以示通被一切眾生。
言普賢者,果後普賢,非指等覺因分普賢。
華嚴疏鈔一之下云:果無不窮曰普。不捨因門曰賢。
考之大經,序分先舉來會大士八相德,云皆遵普賢大士之德。
次說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此明究果,普之名義,正宗歎真土眷屬實德,
云究竟一乘至于彼岸,論判主伴入一法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竝此義也。)
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此明果後為物永現因門行相賢之名義,
正宗歎從果向因度眾生,云專樂求法心無願足等。論從一法句開菩薩四德是。)
以示果後普賢神德。
言超出常倫諸地之行者,此明不經常方地位修行,超證佛果。
高祖所謂不云品位階次,一念須臾頃,速證超證無上正真道。即此義也。
論註下卷曾明此義,先引十地經說歷劫修功漸進十地。
乃決之言釋迦於閻浮一應化道耳。後引當願文。(超出常倫諸地之行。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是為宗實義。
乃判斷其超證由云,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思議。
若言枇杷必從一地至一地,無超越之理,未敢詳也。
有人聞釋迦證羅漢於一朝,制無生於終朝。謂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
聞此論事,亦當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耳,謂之不然,亦其宜也。
故知超證者是究竟實義,但以本願一乘根機猶未熟者,不宜聞之。
故說歷位修功作佛,乃是方便誘引門耳。
謂宗實義為誘引說,謂誘引說為實義者。
其不但守自力倒執,抑蔑超世願功,復誣佛祖本懷。
自成謗罪急須懺謝,若猶不能解,宜仰信可矣。
(往生以後就是入正定聚,絕對不退轉,說的是往生,是即得往生的往生。
無量壽佛所成就的安養淨土,是絕對的,離開對待的,離言思的。
所以善導大師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極樂世界是無為的,非我們這個有為的世界,是成就涅槃的世界。
所以到了極樂世界,見佛聞法,證無生法忍,再來一步就是證大涅槃。
不可以用我們凡夫人的眼光、心量、思維來臆度佛力及佛的願力。
聽任佛的救度,因為這是我們的唯一,是我們唯一成佛之道。)
留言列表
{{ article.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