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到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梵陀羅尼,此言總持。大乘義章十一廣明四種總持,此中正示聞忍二種。
一聞總持。謂聞教法即能憶持永不忘失,名聞總持。所聞教法無量,聞持亦無量,
故說云無量百千陀羅門。
二忍總持。智能忍住實相妙理,永無退失,名忍總持。(義章釋曰,於法實相安住名忍,
忍法不失,名忍總持。)忍持體雖一,而隨境無量,謂於色聲香味觸法一切境界,
一一皆起實相忍智。故說云無量百千陀羅尼。
所言門者,能通為義,若聞若忍,皆能通入法界實相,故名為門。若約隱彰,
今此得忍得陀羅尼示生彼後證顯名號所具深忍總持。願文所說,眾生之類,
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上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是也。
三者本國他方更證聞持二益
此釋還到已下三句。
言本國者,極樂界也。
言他方者,十方界也。
聞聞持也。持忍持也。
經文正明還本國後所得聞持忍持二益。
疏言他方,其言難消,(他方句末可著後字)今試解之。
本國他方各有聞持忍持二益。上文所說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十字是明本國聞總持益。
即悟無生法忍,六字是明本國忍總持益。歷事下至次第授記,自攝他國聞忍二益。
本國他方得二益以後還本國,更深證究前二益際。故云本國他方之後更證聞持二益。
一從上品中生者已下總舉位名
總舉位名者,是十一門中即其第二門。(二者辨定其位)前上上品具十一門,
當品中缺第一(總明告命)第三(總舉有緣之類)第四(辨定三心以為正因)
第五(簡機堪與不堪)第七(修業時節延促)五門。
文有隱顯,義必具足,下皆準知。
言總舉者,總言對別。有解,第三門至第十一門九門中,說當品機行因果差別故,
名為別。今此上品中生者句總舉人位,故對九門別說名總。(傳解似之。彼正文曰,
對九門別故名總舉。)此猶似混九門第三總舉有緣類之總言。
今謂,當品機有二類差別。一旦善解不兼讀誦。一兼讀誦。是其差別。
故次下文說其差別,兼不兼雖異,共當品機類,對下別說故,云總舉。
當知不直言上品中生者總舉位名而置已下之言。捨別說為對。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
此就能詮廣文明不受持讀誦,受持所詮義非所論之限。(下說善解義趣)
不受持者,意業不得憶持廣文。
不讀誦者,口業不誦,不字兼顯前上上品讀誦大乘為正所修。謂以今此上中品人,
不誦大乘,反顯前品讀誦為正。必言顯當品人兼讀誦與不兼。
若說必不則定不誦,今言不必,顯一讀誦,一不必讀。
明第六第七第八門中迴所修業定指西方
言第六者,受法不同。通指讀誦解第一義深信因果。義見別釋。
言第七者,修業時節延促。此一門者,經所不見。
然而既有受法不同,行之必有時節延促,故兼舉云第七也。
言第八者,迴所修業願生彼國。即科經文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言定指者,善解等行本是菩薩及餘方業,但至迴願時定為極樂業。為示之故置定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