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標定所歸之國
科釋生彼國時一句。楷以所歸言為還歸之義。
彼正文曰:翻迷所歸本國故也。
讚曰:證判九品得還歸。
今按,序分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等。
疏曰:言欲生彼國者,標定所歸。
今科義同,此乃對上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句意云標定所歸國。何者,
三人所修持戒讀誦六念本是餘乘方行業,非極樂因。但由其迴向願生極樂故,
方成所歸國,欲示斯義故,云標定所歸之國。(如讚曰,諸善萬行悉等。)
若不爾,科文似無義勢耳。
二明重顯其行指出決定精勤者亦是校量功德強弱
此釋精進勇猛故句兼含二意。
一重舉前三行指其精進修者,傍註可見。言亦是校量功德強弱者。
二明校量功德強弱,若論行相,當品所修持戒讀誦猶似却劣於上品解第一義,
及上下品無上道心。然當品人精進勇猛,其心強勝故,行德亦強勝。
後品翻此,為顯此義故云精進勇猛。
六明重觀音勢至共執金臺至行者前
釋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
重者,上文說阿彌陀如來與觀音勢至,(此明佛與二士共來)今明二大士共授金蓮臺。
對上共來故置重字。言共執者,全如依釋。
八明佛既舒光照及即與化佛等同時接手
此釋與諸菩薩授手迎接二句。
經文稍略,(似說但菩薩眾授手)故有此釋。
佛既舒光照者,此牒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以明真佛為授手也。
言及即者,即猶兼也,真佛授手為正,化佛授手為兼,為明之故置及言也。
真佛既授手,即化佛菩薩亦同時授,故云即也。
化佛等者,等取菩薩,終句如文。
經須臾頃歷事諸佛徧十方界
經須臾頃者,顯住本國時。(疏以此句屬次句頭,謂經須臾之頃速歷事十方佛。)
言歷事者,歷經歷也,事奉事也。(聞法供養名為奉事。)
經歷他國奉事諸佛,普盡十方塵剎,故云徧十方界。
問:父子相迎必應引其時,何經須臾即往他國。
答:有解云,經須臾頃亦標引時。僧祇律曰:以三十須臾為一日一夜。
今解,須臾是標速疾,可標二事速。
一得通速疾。文說聞已即悟無生,得忍既速,得通亦然,非經時得,須臾速得。
不爾何得歷事諸佛,如大經說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此攝定通)具足成就。
疏主釋言三明自然乘佛願,須臾合掌得神通。並明須臾速得神通。
今經須臾亦可準知。
二標往還速。文言歷事諸佛等者,明往之速。
願文所說於一念頃下至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即此義矣。
今此中說還到本國,其往他國須臾速疾,還到本國亦須臾速,為斯義故,置須臾言。
如言本國他方亦無二,悉是涅槃平等國,今既得忍達平等國,莫以凡情疑父子相迎,
慶心應引其時,何經須臾即往去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