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經說一日乃至七日,正明從少(一日)向多(七日)之義。卒見則似少限一日,

多限七日,今準願文一念十念,以明從少向多義廣。

故云,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問:願文中一念十念只一聲十聲,稱名之徧數,今此一日七日指修行(具戒讀誦六念)

         之日數,其義大異,今何牽合作斯釋耶。

答:有解云,今釋所言一形一念者,指時節延促。謂曾修三種行,(具戒讀誦六念)

         今始歸淨土,後或有命猶延一形修行者。(言上盡一形者)或有歸已即命終者。

         (言下至一念者)不同是稱名徧數名一念。傳通同之。彼正文云:

         始歸淨土方期一形修行,人中或有盡形修者,或有一念死者。為顯此義云,

         上盡一形下至一念也。雖可有此義,而有所未審。一念死者其義可爾,

         然文既言一念十念,十念死者其事難計。楷有二解,須者往檢。

         今謂,應是兼示隱義,何者,今此上輩所修三種行業是但諸行,若約隱義,

         三種行人應以念佛為往生業。故大經上輩說一向專念。疏釋六念之念佛曰,

         專念彌陀口業功德身業功德意業功德。又明弘願三心為九品之通因。

         故取願文與經(一日乃至七日)對釋云,上盡一形下至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

         至一時一日一形。此乃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也。

或一人具上二或一人具下二或一人三種盡具

言上二者,具戒讀誦。

言下二者,讀誦六念。

楷定記曰:此中應有具上(具戒)(六念)二者。理在絕言,無局執之。

理實二人共具三行,故憬興疏引感師曰,上品上生具十二句。(持戒讀誦六念,

三行是十二句之教。)今此三人同上上品,共應具三。經分三行對三人者,

且就各其正行為言。若論兼行,通具三行,通具三中,自有三類。

文言一人具上二者,指以持戒讀誦二行為正所修,兼行六念。

言或一人具下二者,指以讀誦六念二行為正所修,堅持戒行。

言或一人三種盡具者,指三行均等共為正所修。

然如玄義返對破中舉此三人曰,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不能讀誦大乘)

二者但能讀誦大乘不能持戒。三者唯行六念不能持戒讀誦。

正是佛去世後大乘極善上品凡夫者,唯破諸師判當品人以言四地已上菩薩。

故依經現文,(分三行對三人)作斯對釋耳。

若絕不持戒行,或不讀誦大乘者,何以可稱大乘極善上品凡夫耶。

又不問具三不具三迴盡得往生應知

言具三者,通指上文具二具三名具三也。

不具三者,指上三種無分者也。

迴者,謂迴心,非迴行之義。

其具三者有行可迴,不具三者,三種無分人皮畜生,無善可迴,故但迴心。

華嚴疏鈔二十三曰:迴者轉也。

不簡具三不具三者,同轉其心願生彼,則得生故,云迴盡得往生。

座觀疏曰,但使迴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者,即此義矣。

言應知者,不問具三不具三人自機善惡,迴自力心歸佛願生,即是信機信法深心,

九品通因,則今經密意。應知斯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