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二云:《法事讚》云一坐無移亦不動,《般舟讚》云一坐花臺未曾動。

(已上)是顯真實報身相也,故言來者,只且所應迷情方便,是非實義,

故《涅槃》云:我實不往,彼亦不來,慈善根力見如此事。(已上)

准之可思,但對心期來迎之機,必可感應;若約所達至理之機,不可必來,

來而不來,不來而來,更無所違,莫拘偏見,深可思擇。

又《群疑論》第二卷云:問曰:《金剛般若》言:『如來者,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維摩經》言:『我觀如來,前際不來,

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文殊師利言:『不住亦不去,不取亦不捨,

遠離六入故,敬禮無所觀。』 准此大乘諸聖教,說佛本不來亦無有去,

何因《觀經》說有化佛來迎、隨化佛往、有來有去與前經相違?

釋曰:甚深實相,平等妙理,法身如來本無生滅,以佛本願無限,

大悲接引眾生,從真起化十方世界,如來引接三輩九品,以化即真,

不來不去,隨機應物,有往有還。前經據化體即真,說無來去;

《觀經》據從真流化,現有往還。又西方有釋言:實無有佛從彼西方而來,

至此授手迎接,亦無有佛引彼眾生往生淨土,但是如來慈悲,本願功德,

種子增上緣力,令諸眾生與佛有緣,念佛修福,作十六觀,諸功德力,

以為因緣,自心變現阿彌陀佛來迎,行者隨佛往。言彼佛遣來,不是實遣,

但是功德種子與所化生,時機正合,令見化佛來迎,故言彼遣,而實不遣。

阿彌陀佛悲願功德湛然常寂,無去不來,眾生識心托佛本願功德勝力,

自心變化有來有去,迎接行人,見有往生,是自心相分,非關化也。

(已上)

大眾等者,舉所與眾,《大阿彌陀經》說有菩薩、聲聞二眾,彼經說云:

我即與諸菩薩、阿羅漢共飛行迎之。(已上)

《平等覺》云:我與不可計比丘眾飛行迎之。(已上)

《如來會》云:我令無數苾蒭現前圍繞,來迎彼人。(已上)

下之二經唯說比丘。

問:所與之眾何不同乎?

答:《大阿彌陀經》約上品生,自餘二經約中品生,且說之歟。

或又故說所與不定,顯其來迎假令義歟。

問:何標所與,無能與耶?

答:有所與者,可有能與,理在絕言,隨而異譯經等之中皆有我字,

是能與也,舉其所與,必有能與彌陀佛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念佛成佛是真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