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受法不定或得讀誦不得讀誦
經說不必故,作此解。
問:前科云受法不同。今云不定,有何由也。
答:前三行,(具戒讀誦六念)分對三人,各受其一,為正所修,所受各異故云不同。
今此讀誦或讀或不讀,隨人不定。故云不定。
問:其讀誦者,與前上上品讀誦大乘有何差別。
答:雖同誦,而有優劣。如勝天王般若經二云,日夜三時,(日則晨朝,日中,日沒。
夜則初夜,中夜,後夜。)勤加讀誦,聲不過高,亦不太下,心不緣外,一念誦持,
常在胸臆。前品是精進勇猛人,可知。
生死無為亦空
此舉苦樂果具空解。
言生死者,二死苦果,情有理無,故說名空。
言無為者,涅槃樂果,妄情計執離生死外有涅槃果,(計四德相)情所執涅槃是偏計影像,
畢竟無體,故亦名空。
又復生死涅槃不二,當相法界常住無礙,說名為空,以深解此義故,聞空而不驚動。
凡聖明闇亦空
此舉苦樂因具空解。
言聖明者,聖人智明,涅槃之因。
言凡闇者,凡夫癡闇,生死之因。
煩菩無二惑智一如不可得名空,是理性本然,故聞說空而不驚動。
世間六道出世間三賢十聖等若望其體性畢竟不二
此舉凡聖人皆空解,文中等字等諸佛也。
世間六道者,六道凡夫也。
出世間三賢十聖等(等取諸佛)者,出離世間賢聖人也。(三賢中攝二乘)
言其體性者,(其言即指上六凡四聖也)真如理性也,若約真如體性論之,
六凡四聖迷悟染淨色心同一法界,故云畢竟不二,以不二故說凡聖空,由善解是理故,
聞空而不驚動,大般若五百十四曰,菩薩摩訶薩能如實知若異生地(即今所謂世間六道)
若聲聞地若獨覺地若菩薩地若如來地。(以上今所謂出世三賢十聖等。)
如是諸地雖說有異,而於諸法真如性中無變異,無分別,皆無二無二分。
此經雖非疏主所覽,而對今文如合符節。
彌陀與諸聖眾持臺來應
經文似言佛與聖眾共持臺來,而其持臺但易持者,故下文曰,侍者持臺至行者前。
佛與眾共來,非與持臺也。
本所修之業
解有二義。
一約曾修,謂未願生前曾解第一義,後迴願往生,故名本所修。
二簡所兼業,本猶正也,謂當品人深信因果,亦或讀誦,而此二為兼,
以解第一義為正所修業,故名本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