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重

欲速離生死 二種勝法中 且擱聖道門 選入淨土門

這種使人擱聖道諸宗而選入淨土門,究竟是顛覆原來一切的舊教界,

本來從屬於寓宗地位的淨土教,欲獨立一宗尚且成為教界的問題,

如今更進一步欲表示其卓越性,竟然使人擱置舊教權,其震驚教界是當然的,

這真是回天之壯舉呀!

敢行這回天之壯舉的法然上人,譬喻被處死刑亦不得不稱念佛,

這樣腳踏正義無所恐畏的擔當。

第二重

欲入淨土門 正雜二行中 且拋諸雜行 選應歸正行

正行與雜行是善導大師所分別的,

於是在《選擇集》中引證善導大師之疏文來論述,而做拋雜行歸正行的理由,

在《選擇集》詳細舉著五番的得失。

五番的得失就是:

「親疏對、近遠對、無間有間對、不迴向迴向對、純雜對等。」

更再引證《往生禮讚》專修之文而論斷著:

「見此文愈須要捨雜專修,豈捨百即百生之專修正行,

 而堅執千中無一之雜修雜行耶。」

如果這只是機上的議論即不成問題,

偏偏當時教界的念佛人都是聖道的人師,完全不分著正行與雜行。

流行於當時教界的四種雜行是持戒、發菩提心、解第一義、讀誦大乘等四種,

《選擇集》列舉這些雜行而說:

「這四個行當世人殊欲之行,以此等行殆抑念佛。」

其他的如觀佛等行在當時亦是很流行,《選擇集》第十二章有論著:

「十三種之定觀皆不以付屬之行,然世人若樂觀佛等而不修念佛,

 遠者背於彌陀之本願,又近者非違釋尊之付屬耶,行者應宜商量。

 次於散善之中,有大小持戒之行,世皆謂持戒之行是入真之要,破戒者不得往生。

 又有菩提心之行,人皆謂菩提心是淨土之綱要,若無菩提心即不得往生。

 又有解第一義之行,此是理觀,人皆謂理是佛源,

 離理不得求佛土,若無理觀不得往生。

 又有讀誦大乘之行,人皆謂讀誦大乘經即得往生,

 若無讀誦大乘之行不得往生。

 就此有二:

 一者持經。二者持咒。

 言持經者,持般若法華等之諸大乘經;

 言持咒者,是持隨求尊勝光明阿彌陀等之諸神咒。」

看這樣的說明,念佛正行如何受著這些雜行壓迫是可以想像,

法然上人一蹴這些定善與散善而宣明要專修選擇本願念佛的旨趣。

因「拋諸雜行」的緣故,興福寺的奏狀有妨萬善之失,

有暗淨土之失,乃至有誤念佛之失的非難;

又明慧上人的難詰是否認菩提心、紊亂佛法的風格,為此而憤責著。

在這旋渦中,敢然勸拋一切雜行的法然上人之態度,實在是堅強不拔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