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以上是觀音依古佛之教,從淺入深的全部修習過程。
也即是從三慧入大定的經過。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正是從聞性下手。
「初」指最初下手之處,「聞中」就是在聞性之中。
「入流」,馳求聲音叫作出流,不聽外聲返聞自耳的能聞之性叫作入流。
「亡所」這是一個極重要的關鍵。
眼睛看見紅花綠葉,這些花葉就是所見,耳朵聽到鐘鳴鼓響,這音聲是所聞,肉味是舌根所嘗,孔子聽了音樂,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忘了舌根的所。
聲音無動於衷,是觀音最初步的忘所。
因為耳根能聽就叫能聞,能聞的本性叫作聞性。
這是單從耳根說,實際聞性也就是全體自性的作用。
可見一下手用功,就是從本體上,從自性上用功。
這是一個很深入的法門。
有的人把它講淺了。
佛經涵義,你深入發揮是好的。
如果本是很深的,你講淺了,就不甚如法了。
觀音大士在聞性之中「入流亡所」,就是入了聞性的流,綿密相續沒有間斷,默照在聞性之中了。
入了這個法性的流,就叫做「入流」。
忘記了所聞的聲,就叫做「亡所」。
參究自心,在心光內,注在聞性中,入了流,忘記了所聽到聲音的塵,故稱「入流亡所」了。
這個地方是非常重要。
「所」字呀,是修行的一個關鍵。
在本章之前,佛弟子富樓那問佛:「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佛就指出,其關鍵應在於「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能所對立,擾亂生塵,引成塵勞煩惱,於是「起為世界,靜成虛空」。
可見清淨本然之中,只因「立」了個「所」,於是出現山河大地,出現種種眾生。
問題都由於立了所。本經又說:「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所一立,心就不能再照了,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但眾生一立了所,有了所見、所聞、所知,都有對待,一切成二,在這以後就不能照而只能想了。
所以立了這個「所」就是眾生入迷的根本。
現在我們要回頭,要覺悟,就必須從忘掉這個「所」開始。
後頭更有許多層次的「所」,一層一層地把這個「所」忘掉。
第一步是什麼呢?
先忘掉我們所聞的聲音這個塵,把這個「所」忘了。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我們聽見音聲,就分別呀,這個音聲是美呀?
是醜哇?
是噪音哪?
是樂音哪?
愛聽不愛聽啊?
這是順我的,是稱讚我的。
這是批評我的,譭謗我的。
於是許多煩惱都來了。
由於所聞的聲音,增加你很多煩惱。
這個是什麼呢?
這就是背覺合塵哪!
你本來是佛,本來平等,一切事究竟堅固。
現在你就完全違背了,你就被這個聲塵所迷惑,而生出無邊煩惱,生出無量是非分別。
這不正是背覺合塵哪!
那麼如果你返聞哪,自心不在這一切音聲上頭,自心所向者,不是向外,你回呀,回轉來,不去聽那個聲音,而是去用耳根聽我的能聞的本性,這就是返聞了嘛!
返回來了。
能聞者是誰?
這個誰那就是你的聞性,你的主人翁,你的本來面目,就是你的本來的覺性,就是你的本來的妙明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