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這就是背塵合覺的開始。
這是兩條道路:你到底是背著覺悟向著外塵,還是背開外塵向著覺悟呢?
觀世音菩薩就是從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修,念念內照,於是入於返聞照性之流。
於是自己自然離開聲塵,也即是忘記了所聞,而「亡所」。
這只是初步功夫的相應,因智光內照,而顯定力,這是功夫。
聲塵自亡,這是效驗。
永嘉禪師說:「流非亡所而不入,所非入流而不亡。」
也即是,不能亡所就不能入流,不能入流也就不能亡所。
可見「入流亡所」是修證圓通的總訣。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楞嚴說通》解釋為:「前之亡所,且唯亡動。今之既寂,乃是動結已除,靜結方顯也。
既寂之後,加功進力,反聞功夫,展轉深切,以至寂靜亦亡,則動靜二塵,迥然雙脫矣。」
這就是說:亡掉了聲音,這是亡掉聲塵的動相,動相不能妨礙自己,於是解了聲塵的動結,但動相一除,馬上顯出聲塵的靜相,這是聲塵的靜結。
仍是外塵的結縛,必須繼續入流,返觀聞性,來解除掉。
所以我們在修行道路的任何地方,都不能停步不前。
當動相消除不能為礙之後,自然出現靜相,若留戀這個靜相,還是有所著,所以需要更進一步。
不住於靜塵,仍是返究能聞靜塵者是誰(也即知靜的人是誰)?
若心住靜塵,即是聞靜塵,是出流,而不是入流了。
若能返聞自己能聞靜塵的聞性,於是靜塵也不能為礙。
聲塵的動靜二結,一齊解除。
故云「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憨山大師在《通議》中,有極精妙的解釋。
如下:六根順流(出流)奔境,故隨情造業。
今於耳根思修,則不緣外境矣。
入流者,返流也。
謂逆彼業流(業流即指順流(出流),謂馳向外境聲塵,隨情動念,造種種業,所以叫做業流),返觀聞性,則不由前塵(當前外境的聲塵)所起知見(不為聲塵起心動念)而聞性現前,塵境遂空,故曰亡所。
這又說明了非入流不能亡所,非亡所不能入流。
下云:且未觀聞性之前後,以境(指外境)有動靜,則聽不出聲矣。
今觀聞性寂然。則境(指返觀所緣之內境,即聞性)無動靜之相。
故曰『了然不生』。」
大師所說的妙諦,一時不易領悟,所以再引證一段唐代高麗國普照禪師《修心訣》中禪語,來輔助發明。
禪師開示:「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門,令汝還源。汝還聞鴉鳴鵲噪之聲麼?」
曰:「聞。」
曰:「汝返聞汝聞性,還有許多聲麼?」
曰:「到這裏,一切聲,一切分別,俱不可得。」
曰:「奇哉!奇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我更問你,你道到這裏一切聲,一切分別,總不可得。既不可得,當伊麼時(彼時),莫是虛空麼?」
曰:「原來不空,明明不昧。」
曰:「作麼生是不空之體?」
曰:「亦無相貌,言之不可及。」
曰:「此是諸佛諸祖壽命,更莫疑也。」
以上廣引古德的心要,只是希望讀者,對於觀音返聞自性入理之門,有一個正確理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