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之意者,
極樂是無為無漏之界故,以有為有漏之雜善者恐難往生。
言唯歸無為無漏之念佛三昧,則方得往生無為無漏常住之報土。(78)
本段是解釋上一段,善導和尚的《法事讚》中的讚,有二段,此一段是總釋。
《唯信鈔》對善導和尚的這偈子有解釋,說:
嫌隨緣之雜善者,執本業之意也。(執本業者,執自力心行,為求往生之因。)
例如宮仕為官,親近主君而委身之,應一向盡其忠節;然而當其親近主君,
兼又有意於疏遠之人;則此人遇主君,求其讚賞者,應知直接事奉,勝劣顯明;
二心與一心,天地遙異。
(宮仕者如念佛人,應該一心一向,專心於念佛,執意於佛之攝受,即得往生。
如曇鸞和尚於《往生論註》對於「釋尊我一心」之解釋:
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中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
知恩報德,理宜先啟。
念佛行人,於阿彌陀佛,亦應如是心情,得蒙佛之攝受,當知此是難能可貴,
應當感恩,以榮幸之極,幸未曾有之心情,對佛之情,念佛之心,不可輕忽。
當以盡此一生,一向專念佛名號,此報佛恩之心,人生難得,佛名號難聞,
而今皆逢,豈敢有他心之想,應以一期一會之心情,難得稀有之心念佛往生。
宮侍者事主上,本應以虔敬之心,全心全意完成主上所賦與之工作,才是合格。
今天若一個親近主上,為主上做事的人,他有二心,心向外人,是不可以的。
這是何等的大罪,宮仕者本身就不應該,當然主人會屏棄他,這還是小處罰。
念佛行人也應如此,蒙佛之攝取,成就往生者,應該感佛恩,以念佛為念。
不應有其他之心,若念佛以佛名號為積功累德,仍要修他行為往生之本等。
故者,一心一向念佛者,蒙佛之攝取不捨,得即得往生之果報,報土往生。
而念佛有二心者,稱之為雜善念佛者,其往生不定,或化土往生,此其別也。)
又說:就此,或人疑曰:「譬如有人,立念佛之行,每日稱念一萬遍;
此外終日遊戲,終夜睡眠。亦復有人,同念一萬遍,此後讀經、念餘佛,
何者為勝?《法華》有即往安樂之文,讀此者,不同遊戲歟!
藥師亦有八菩薩之引導,念此者,豈似空眠哉!
然讚彼謂之專修,嫌此謂之雜修,未得其意?」
(專雜在這裡有一些的分別,同樣是念佛,也立了定課,每日一萬聲佛號。
專行之人,心無旁鶩,知道佛的攝取不捨,故可以專心於生活,不在憂愁往生。
雜行者,又讀經,又念餘佛,表示他對阿彌陀佛的信心有疑,所以當然不同。
讀經若為弘傳淨土,可以有多一些的經論,以加強讓他人增加信心者不可等同。
但若因為信心不足,想以讀經為增長功德者,此等者為信心不足,疑佛智故。
兩者之間,其果報千差萬別,雖說只念佛後不做他業,但因為信心堅故,
報土往生,仔細思及,念佛行者,心繫於佛,感念佛恩,雖不能念佛亦成。
問題不在於念佛多少,當然能多念者更佳,但是每一個人業緣不同,福報不一。
有人有福報,可以有時間念佛,當然可以多念,但心繫於佛,亦是念佛。
其雖然念佛,又想做其他之行,心雜故,不能與佛相應,故往生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