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金剛經》中有此證明。
所以,正如有人批評人時常說的:「你是盲修瞎練」。
因為他沒有目標,可不就是盲修嗎!
如果沒有「般若」,行五度也如盲,那就免不了被批評為「盲修」了!
「以般若為導」如有眼目。
一個人要行路,沒有眼睛不辨方向怎麼能行?
佛經上也說:「入佛寶藏,智慧為目」。
到了寶藏裏頭,你要拿寶,你得先能用眼睛看見寶才成。
什麼是你的眼呢?
智慧就是你的眼睛!
不然,即使進了佛的寶藏,你看不見,不知拿什麼,你若有「般若」,才知道拿什麼。
那又用什麼去拿呢?
「信為手」。信心就是手。
用「信心」去拿!所以,「信為道源功德母」。
就是「以般若為導」呀!
反過來說,咱們許多在迷中的人,就如同「大富盲兒」一樣。
擁有財富但卻瞎了眼睛的孩子。
「日坐寶中,為寶所傷」。
天天坐在寶藏裏頭,珊瑚樹、水晶瓶、大金元寶……可偏就讓珊瑚樹紮破了臉;讓水晶瓶碰破了腦袋;讓金元寶拌摔了跤……整天在那兒受傷。
所以「般若」的重要性就在於它為目,為目才能為導,其中的重要性就在於此。
什麼是「淨土為歸」呢?
最高的經——《華嚴經》,八十卷中的最後,講的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這是再現成再好不過的證明瞭!
整個佛法的宗旨就在這。
所以,佛開始就講《華嚴經》,一開口告訴眾生的就是這個,也就是把佛的全部所得都給了眾生了。
最後導歸到哪?
歸的就是「極樂世界」。
普賢菩薩是「華嚴」的長子,是第一位的大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所以,以淨土為歸就是「華嚴」的宗旨!
也就是普賢菩薩所給我們示範帶頭的——以淨土為歸。
為什麼我們今天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這就是第二個因緣。
第三個因緣:就是我自己本人的因緣。
有許多老同修總問我:「你是因為什麼而學佛的?」
這就要讓我首先感激《金剛經》了,是《金剛經》救了我!
不然我已經是「叛徒」了。
我這「叛徒」又轉變為「信徒」,就是由於《金剛經》的緣故。
小時候常跟著家長到廣濟寺來,可以說寺院裏沒有一處角落我沒有走到的。
在我十一歲的時候,那是臘月初八的夜裏頭,晚上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那天的道場非常莊嚴,從大殿繞著念,一直念到第二天淩晨。
當年這地方有條甬道,一直通到天王殿,人就從這到天王殿來回地繞著念佛號。
當時鉗錘也好,鐘鼓聲也好,念的也好。
夜裏了,我母親她們都走了,我還不肯走,還跟著大家繞,後來到了十二點多,才把我叫走......這些都是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