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言信樂者:則是如來滿足大悲、圓融無礙信心海,
是故疑蓋無有間雜,故名信樂。即以利他迴向之至心,
為信樂體也。然從無始已來,一切群生海,流轉無明海,
沈沒諸有輪,繫縛眾苦輪,無清淨信樂,法爾無真實信樂。
是以無上功德,難叵值遇,最勝淨信,難叵獲得。一切凡小,
一切時中,貪愛之心常能汚善心,瞋憎之心常能燒法財,
急作急修如灸頭然,眾名雜毒雜修之善,亦名虛假諂偽之行,
不名真實業也。以此虛假雜毒之善,欲生無量光明土,
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如來行菩薩行時,三業所修,
乃至一念一剎那,疑蓋無雜;斯心者即如來大悲心故,
必成報土正定之因。如來悲憐苦惱群生海,以無礙廣大淨信,
迴施諸有海,是名利他真實信心。
次信樂中,即以利他迴向等者。
問:至心、信樂、欲生三信其相各別,何釋至心為信樂體?
又貪愛之心常能等者是迴向心之譬喻也,又下或云急作急修,
或云眾名雜毒等者,至誠心釋,何猥混亂三心解釋?
答:開為三信,合為一心,仍有三心一異之義,是故為標三心,
即是一心之義,故綺三信彼此之文所被釋也。
本願信心願成就文:經(《大經》卷下)言:諸有眾生,
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已上)
又(《如來會》卷下)言:他方佛國,所有眾生,
聞無量壽如來名號,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已上)
次之所引二文之中,後文雖為異譯經說,如前卷述,依梵本同言又云歟。
《涅槃經》(北本卷三一、南本卷三〇)言:善男子!
大慈大悲名為佛性。 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
一切眾生,畢定當得,大慈大悲,是故說言:一切眾生,
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為佛性,佛性者名為如來。
大喜大捨名為佛性。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若不能捨二十五有,
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諸眾生,畢當得故,是故說言: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喜大捨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
佛性者,名大信心。何以故?以信心故,以菩薩摩訶薩,
則能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一切眾生,畢定當得,
大信心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信心者即是佛性,
佛性者即是如來,佛性者名一子地。何以故?以一子地因緣故,
菩薩則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一切眾生畢定當得一子地故,
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子地者即是佛性,
佛性者即是如來。(已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