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佛學漫談,我這次來可不是來說法的,更不能說是來向大家開示的,只是向大家彙報一下自己看經、實修方面的一些體會而已。

 

既是漫談,那我們從今天開始談什麼呢?

 

就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吧。

 

大家也許覺得這兩部經很不相同,怎麼能聯繫到一塊講呢?

 

所以,這裏有三個因緣,先跟大家彙報一下:

 

第一個因緣:正果法師一直在這個道場講《金剛經》,現在正果法師生病了,委託我來代替他,所以這裏有個接續的意思,因此還是先從《金剛經》談起。

 

大家都知道本人寫了一部《無量壽經》的註解本,而且三月份的時候我就準備來向大家談這個。

 

後來就廣濟寺增信班的需要,我就到那邊去講《無量壽經》及淨土法門了。

 

當然我們這裏接續正果法師的《金剛經》還是要談到《無量壽經》以及《阿彌陀經》的。

 

也就因此從「般若」談到「淨土」。此為第一個因緣。 

第二個因緣:咱們居士林一恢復以後,開始印經,所印所念的那個經本。

 

是本人所印,供養居士林的。

 

而居士林所印的第一部經就正是這《金剛經》。秦譯、唐譯的兩種版本,老居士們都得到了。

 

接著所印的就是三種版本的《阿彌陀經》。

 

應王居士所提議,我寫了一篇序,其中就說明瞭這兩部經先後印是很有意義的。

 

這也說明瞭我們修行人所要走的修行途徑——「以般若為導,以淨土為歸。」 

我們修行拿什麼來做導引呢? 

也就是說我們要有一個導航、一個方向、一個指南針,這要靠什麼呢? 

靠的就是這「般若」——《金剛經》之類。

 

但是我們要走到哪去呀?

 

總要有個歸宿吧!以什麼為歸呢?就是以淨土為歸!

 

我寫的這篇序題就是「以般若為導,以淨土為歸」。

 

其中,這個「歸」字有幾種解釋:

 

一是「歸宿」。總在外頭跑要有個宿處回歸呀!

 

不然住在哪呢? 

這是「歸」的第一重含義。 

二是「究竟終極」之義。

 

如何能究竟、圓滿呢?

 

要究竟、圓滿就要以淨土為歸,彙歸大海。 

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才成,淨土就是我們所要歸的那個海!

 

「般若為導,淨土為歸」。

 

我們為什麼要「以般若為導」呢? 

因為我們修菩薩道都要修「六度」。

 

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是前五度,第六度就是「般若」。

 

我們要修「六度」,就必須知道:前五度如盲,唯有「般若」才是有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
    jaminpan

    佛學漫談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